“官家,臣冤枉啊!”
王诜叫屈,自己真没来得及贪污呢,直接砍了做肥料,也太冤了。
没人理他,现在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洗刷身上的耻辱。让一帮小吏给耍了,以后还怎么出门说自己是天才。
在老账房和钱为钧的指点下,这群大宋天才开始发力,渐渐找到了门道。
比如玉津园有各种鹿一百四十余头,有的用来观赏,有的用来狩猎。
奇怪的是,这些鹿每年都不繁殖,年年都是这个数目。叫过来管事的讯问,说是仁宗时期规定,年底赏赐群臣要配鹿肉,所以到了年底就全部杀掉,然后给大伙吃了。
第二年怎么办呢,从关中、洛阳、秦岭地区再去抓。
问,为啥不直接从周边猎户手里收购,为啥不找大户进行购买。
管事的说,这都是老王八屁眼——旧规定。
当年太祖登基,各地献上特产,吃不掉用不掉的养在园子里,这后来才有了玉津园。
从此之后,各项动物都是由原来的属地进行供应补充,为的就是给别人“忠诚”奉献的机会。
这采购不能变,乃是祖制!
赵顼一摸额头,身子晃悠了一下,差点栽过去。
搁这特么糊弄鬼呢,拿一百年前的事儿赖账,这熙宁二年,能跟百废待兴的建国时期比么?
一头鹿,从秦岭抓捕,经过一两千里的长途运输送过来。
鹿不贵,一头也就四五贯钱,可特么运费贵啊。一次要运送几十头,得有车队,有兽医,有护送的民壮。
七七八八一算,每头鹿从秦岭过来,最终的成本要达到一千贯一头。
一千贯,金鹿也就不过如此了。
就这,还年年清仓,真是不把朝廷的银子当银子啊。
“大象呢,自朕记事以来,便不曾见过大象。册上记载,园中有大象两头,每年花费多少?”
一个学士翻了半天,找到条目。
“治和三年,玉津园豢养巨象因年老病死,于是发文广南西路索取,导致当地发生民乱,死伤万余人...”
那跪着的管事感觉不好,赶紧插言,“有,包有的,只是小了些。”
赵顼不信,宫里有狮子和大象的石像,这些年他一直没见过实物,要是玉津园就有,他怎么可能没看着。
众人来到一处场地,用木栅围成的陷坑里,果然有一只长鼻子动物。
大约三尺高,五尺长,四蹄乌黑,后半截身子是白色,脑袋长得似猪似熊,鼻子有接近一尺长。
“你说这是象?”
真的没见过,皇家还是有图册的,那上面画的大象可不是这个样子。
管事的指天发誓,他五年前来此,象坑里养的就是这个东西,是从南海由大船送过来的海象。
“我说它就不是像!”
“官家,这就是象啊。吃草,大耳朵,长鼻子,能下水,只是没长大罢了。恐是不喜北方,长得慢了些。”
赵顼一摆手,转身离去。
“杀了,杀了,都杀了,就埋在这个坑里.....”
账目上的破事儿不止这些,还有上天山寻找雪莲进行移栽的项目,到草原上捕捉大雕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