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86章 村里买柴(2/2)

秦书也感慨:“看来这票花得值,心里踏实了。”

柴火在院子角落堆得像座小山,顾从卿看着天上飘来的几缕云彩,转头冲秦书和李广喊:“搭个柴火棚吧,别等下雨把柴淋湿了。”

秦书应了声,跟着老知青李建国去杂物房翻找材料。

没一会儿,几根粗木棍、一捆稻草和半盒铁钉就抱了出来。

“这是去年拆旧棚子剩下的料,结实着呢。”李建国拍了拍木棍上的灰。

李广撸起袖子,拿起锤子就钉:“搭这玩意儿我在行,在家跟我爹搭过一回!”

他手劲大,钉子“砰砰”几下就嵌进木头里,秦书在一旁扶着架子,顾从卿则量着尺寸找平,三人配合得默契。

黄英和王玲也没闲着,把稻草抱到一旁理整齐,准备等架子搭好就往上铺。

不到半天,一个方方正正的柴火棚就立起来了。

架子打得稳当,上面铺了厚厚三层稻草,边缘用石头压得死死的,看着就抗风挡雨。

李广拍了拍手上的灰,得意地绕着棚子转了一圈:“咋样?保准柴火干干爽爽的。”

到了第五天傍晚,李建国突然掀帘进了屋:“新同志们,今晚别做饭了,咱聚聚!”

顾从卿几人跟着出去,见老知青们正往院子里的石桌上摆东西:一碗红烧肉颤巍巍地冒着油光,李建国端出一碟炒花生,说是攒了半个月的油票换的。

还有人拿出腌黄瓜、煮玉米,摆了满满一桌子。

“这咋好意思……”秦书搓着手,有点过意不去。

“客气啥!”李建国往石凳上一坐,“你们来之前,咱知青点冷冷清清的,你们来了才热闹。

再说了,你们之前干的壮举,做得漂亮,咱知青脸上都有光!”

顾从卿让黄英回屋,把从镇上买来的水果罐头和一包饼干拿出来:“咱也添两个菜。”

罐头一打开,黄桃的甜香飘了满院,引得几个年轻知青直咽口水。

月光爬上墙头时,饭桌周围坐满了人。

没有酒杯,就用搪瓷缸轮流喝着白开水,嘴里嚼着肉,话却没停。

“我想考大学,学农机,将来做改良农具。”李建国啃着玉米,眼里闪着光。

张梅笑了:“我想当老师,咱村小学就一个老先生,孩子们上课挤得慌。”

李广接话:“我没啥大志向,就想考上大学。”

黄英和王玲对视一眼,轻声说:“我们想学医,见不得人受病痛折磨。”

秦书慢悠悠地说:“我想当个作家。”

最后轮到顾从卿,他望着天上的月亮,声音平静却有力:“我想让更多人明白,不管在哪,人都该有尊严地活着。”

“当然了,我会成为一名外交官,在国外的战场上为我们的国家打下尊严!”

没人再说话,只有虫鸣和偶尔的笑声飘在风里。

月光洒在每个人脸上,年轻的、年长的,眼里都亮着光。

这一晚,没有红旗村的阴霾,没有对未来的惶恐,只有一群知青围坐在一起,把理想和梦想,都浸在了晚风里,酿出了甜。

这阵子村里确实没什么重活计,去挖渠的壮劳力活,也在他们这批知青到村的前两天就选齐了人,热热闹闹地开工去了。

这么一来,他们这些新来的知青倒像是突然闲了下来,每日除了帮着住处附近的老乡做点零碎活,竟有些不知该如何打发时间。

大队长是个心里有数的人,早就听说顾从卿是从首都来的大学生,肚子里装着不少学问。

这天他揣着旱烟袋,慢悠悠地踱到知青点,见了顾从卿便直截了当地说:“从卿啊,你看村里这些娃,天天野在田埂上,也没个正经学上。

你是读过书的,不如就屈尊给孩子们上上课?

讲讲你们首都的新鲜事,还有外面大世界的光景,让娃们也开开眼界。”

顾从卿一听这话,想着能为村里做点实事,当下便笑着应道:“大队长您放心,这活儿我乐意干!”

就这么着,顾从卿成了村小里一名非正式的老师。

村小的教室是间土坯房,桌椅都是老乡们凑出来的旧木料钉的,高低不平,可当他站在那用墨汁刷过的黑板前,看着底下十几个脸蛋红扑扑、眼睛里满是好奇的孩子,心里就觉得格外踏实。

他从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讲到故宫的红墙黄瓦,从火车的呼啸讲到轮船的远航,孩子们听得入了迷,连下课铃,其实是挂在房梁上的一块旧铁片,响了都舍不得挪步。

到了晚上,顾从卿还要领着其他知青,在大队部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下,给村里的成年男女上扫盲课。

顾从清教他们认字、写字,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教他们认简单的算术。

有人学得慢,一个“田”字要写满半张纸,他就耐心地握着对方的手一笔一划地教。

有人记性差,早上学的字晚上就忘,他就编些顺口溜帮着记。

说忙,他从早到晚脚不沾地,嗓子都快讲哑了。

可说闲,这份由知识搭建起来的忙碌,又让他心里格外充实,不像先前那般空落落的。

日子就这么在孩子们的笑声和村民们的请教声里,不紧不慢地过着,倒也有了几分别样的滋味。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