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们面无表情,动作麻利地将一份份墨迹未干的考卷收拢。
随即,早有准备的书吏上前,用特制的厚纸将试卷前端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的区域严严实实地糊裱起来,再以朱漆封缄。
此举意在‘糊名’,确保阅卷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最大程度维护公平。
那一张张被隐去名姓的卷子,褪去了所有外在的标签,只剩下纯粹的文字与思想。
在历史上,糊名制出现之前,主考官通过‘通榜’预列录取名单的现象普遍存在。
直到宋代,朝廷全面推广糊名制,立刻成为科举标准化流程,才能保证科举制度的相对公平。
李彻有前世历史作为前车之鉴,自然不会犯这等低级错误,直接一步到位,实行最终形态的科举。
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它是国家公信力的体现。
若是连公平都做不到,未来大庆的学子们凭什么寒窗苦读,只为了金榜题名?
收卷完毕,考生们开始被允许分批退场。
霎时间,偌大的广场解开了束缚,人潮开始向外涌动。
有学子一脸灰败,眼神空洞,显然是自知考砸了,脚步踉踉跄跄,仿佛被抽走了魂灵。
有人则兴奋地与相熟之人低声交谈,脸上带着期待之色,显然是自认考的不错。
还有人面带不忿,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对题目或规则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众生百态,在这退场的人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种种情绪交织,汇成一股无声的洪流,涌出皇城。
张谦随着人流缓缓移动,目光在人群中搜寻,很快便看到了那几位气质独特的白衣身影。
他快走几步,赶上了林清源,拱手见礼:
“林兄。”
林清源回头,见到是张谦,清俊的脸上露出笑容:“张兄,考得如何?”
张谦如实相告,语气平静中带着坦然:“不敢说好坏,只是将自己心中所想,尽数答于纸上。至于能得什么名次,全凭陛下与学官明鉴了。”
他既没有夸大,也没有过分自谦,只是在陈述事实。
林清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了点头:“我也是如此。”
两人相视一笑,颇有几分默契,便结伴随着人流向外走去。
大庆第一场科举的上半场,正式落下了帷幕。
。。。。。。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宣政殿。
殿门紧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殿内的气氛却比考场更为凝重。
一份份被糊名、誊录后的考卷,由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严密护卫,源源不断地送入殿中,整齐地堆放在御阶之下。
卷轴越堆越高,渐渐垒成一座颇为壮观的小山,散发着墨香与纸墨特有的气息。
李彻端坐在龙椅上,身旁是钱斌、陶潜、文载尹、杜辅臣、霍端孝、诸葛哲等一众重臣。
众人看着卷子摞成的小山,心中也有些兴奋。
那里面,承载着上万名学子沉甸甸的希望;同样,也承载着未来大庆文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