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锦瞳孔微微缩了一下。
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骤然调动军队,本就是天大的事。
更别说所谓的圣旨,只是一封电报而已。
既没有派人前去,也没有发兵符印信。
虽然说事急从权,且对方也知道电报的发出地,正是皇帝行辕所在,所以能基本判定电报真实有效。
但为了以防万一,在遵旨执行的同时,向军务处禀报情况,也是应有之义。
只不过,一旦报告到军务处,事情就再也瞒不住了。
徐妙锦神色微微变了变,但什么都没有说。
接着便是政务处,军务处的回电。
电文回复的内容,大体都是他们会按照电文中所下的旨意去做,同时即刻将皇帝祈祷圣人的祷文,昭告天下。
不过,徐妙锦关注的,还是后面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的署名。
看到在京的所有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都签了名字,顿时让她安心了不少。
这说明所有人都在政务处和军务处坐着,等待皇帝传去的旨意,没有人离开,暗中活动。
也说明金陵城的局势,仍然稳如泰山。
她最担心的,有比王守廉权力地位更高的人,在金陵发难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当然,更有可能是因为时机未到,这边有消息还没有传过去,故而对方仍隐忍不发。
但无论如何,没有事总比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要好。
很快,军务处发来了询问为何突然调兵的电文。
与此同时收到的,还有顾盼君的回电,内容只有短短的几个字:“知道了,咱们分头行动。”
徐妙锦很清楚,这是顾盼君急着出去稳定大局,无心再组织更多的文字回电,大概就是交待了一句话,让电报员编绎发电,便离开了。
但她这句话,又说得非常清楚。
意思即金陵的事情,她会负责。
山东的事,便只能托付给徐妙锦。
文字中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情绪波动,只有简明扼要的回答,足以说明顾盼君在骤临这般重大变故时,仍保持了镇定,没有自乱阵脚。
这让徐妙锦放心了不少。
“军务处的询电不必回复,皇后娘娘自会处理。”她当即吩咐道。
顾盼君已经明确说了,大家分头各自行动,那她就不去管了。
毕竟,顾盼君就在金陵城,能见到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该怎么处理更好,她比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更能做出正确决策。
此时,杨荣的回电也来了。
杨荣的建议是,兵谏的发起者,皆在文庙之中,贵妃娘娘可趁此时机,以自己的身份,控制外围巡逻的捕快衙役及武丁。
倘若真到万不得已时,可公布消息,发动外面的数十万百姓围住文庙救驾。
陛下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必不会容忍陛下受反贼胁迫。
但此策不可轻用,以防局势陷入混乱,致使陛下反受其害。
其次则是给附近的驻军发电,让驻军火速赶往文庙。
再其次则是通报周边的府县衙门,让他们皆做好应变准备。
让徐妙锦惊喜的是,杨荣还在电文里面,列了一些将领和官员的名字,说这些人忠君可靠,可以用之。
其中特别提到一个人,名叫铁铉,乃是山东参政。
杨荣说此人对朝廷,对陛下忠心耿耿,且颇有才华,能堪重任。
且他来山东为官已有一段时间,熟悉山东官场的情况。
若他在曲阜,则可直接问询于此人。
若是不在,而在济南,亦可用电报咨询。
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同时,杨荣在电报中表示,自己将快马加鞭,从开封赶来,预计明早即可抵达。
从开封到曲阜,约摸六百里。
以前,朝廷最快的“马上飞递”,最快一天能跑六百里。
但这仅限于道路平坦的平原地区,而且是通过换人换马,昼夜不停的奔跑来实现的。
从开封到曲阜倒是一路平坦,但杨荣要赶来的话,仅能换马,无法换人。
要想在明早跑到这里,非得在二十四个小时之内,跑六百余里不可。
好在他虽是书生,却非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
杨荣身体极为强壮,也常常骑马,策马奔腾对他来说,并非难事。
可他终究并非受过专门训练的急递,而是朝廷的高官,平日里养尊处优。
要做到这一点,自是不易。
不过,皇帝有难,杨荣身为臣子,也只能拼了命赶过来救驾了。
徐妙锦看罢电文,轻轻点了点头,随后将纸放下,走出了房间。
外面,一干衙门小吏,及武丁的小将,刚好全部到齐。
见到贵妃娘娘出来,原来还在议论纷纷,不明白为何突然召自己等人来此的众人,立时安静了下来。
“参见贵妃娘娘!”
他们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于被贵妃娘娘亲自接见,感到诚惶诚恐。
毕竟,真正有点身份地位的官员,今日都到文庙里面去参加祭祀圣人的大典了。
他们只是低级官吏和小将,贵妃娘娘是何等尊贵的身份?
正常而言,贵妃娘娘看他们一眼都是多余的。
万万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有被贵妃娘娘亲自接见的待遇。
尽管是集体接见,也足以让他们受宠若惊了。
徐妙锦目光缓缓扫过下方众人,轻启唇齿,笑道:“陛下来曲阜祭祀圣人,尔等负责维护外围秩序,功高劳苦,本宫代表朝廷谢谢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