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七章 制二子竟斩文静(2/2)

然而诏令未下,却忽有刘文静妾兄告发刘文静声称要斩裴寂,并为厌胜之法、图谋不轨!

刘文静是李世民的死党。

早在太原起兵之前,两个人的关系就非常亲近。他曾经对裴寂评价李世民,李世民是“非常人也,大度类於汉高,神武同於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只不过裴寂当时不以为然。

遂刘文静案发,李渊便令裴寂、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醉后斫柱,妄言必当斩裴寂耳,此诚有之。系因太原起兵时,忝为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的官职、赏赐与旁人相同,远不如寂。东西征讨,家口无托,确有不满之心。”——刘文静和裴寂的关系早前不错,然自裴寂独得宠任,两人渐生嫌隙。刘文静性情粗疏,又自恃功高过裴寂,因而不免怨懑不平。

审讯得出结果,朝中顿时暗流涌动。李建成一系力主严惩,欲借此剪除李世民羽翼;而李世民则亲自入宫陈情,力保刘文静,为他辩解:“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裴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功高不赏,遂生怨望,醉言斩裴寂,情有可原。其所行厌胜者,本非初次,文静征战杀伐甚重,家中妖祟数见,故设法禳之,实无他意,断然非敢谋反!奏报此事者,其妹失宠於文静,因乃挟嫌告发,所言岂可信之?方今国家草创,万万不可因一言之失,诛戮功臣!若由此寒了将士之心,恐非社稷之福。乞父皇宽宥文静,以全君臣之义。”

但刘文静虽然功高,却一向恃才傲物,行事强硬,并作为李世民一系核心,他两人私交甚密,这种“臣强且附於皇子”的局面,对李渊的权力构成了潜在的挑战,李渊早是担心刘文静会成为李世民争夺储位的“助力”,甚至或会联合李世民架空自己。

故此他对刘文静素来“疏忌”。

加之裴寂也忌惮刘文静,——刘文静醉后都要杀他了,这已是公开的威胁,裴寂岂能不惧?因其也趁机进言:“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李渊思之再三,於是终不听李世民之言,下诏以“妖言谋反”罪斩刘文静於市。并与他同饮的其弟刘文起同时伏诛,籍没其家。刘文静临刑,抚膺叹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时年五十二。

刘文静、裴寂俱是从龙的元勋功臣,论以功劳,诚如李世民所,无论定策之功、抑或军功,刘文静还都比裴寂为高,结果就这么因为醉后的一句失言,无中生有,竟致身首异处,兄弟同死。这件事,对唐之朝野震动极大,对唐之朝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从而以至已经定下的两路出兵此事,也因此延宕下来。

——则是了,李渊难道就不清楚,一旦这时杀了刘文静,会对唐的军国大计造成何等冲击?他当然清楚。可刘文静,他不杀不行。实际上,出於平衡李建成、李世民这两个儿子之间的权力,这还只是杀刘文静的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在於,刘文静醉后不该“必当斩裴寂”这句话,裴寂与李渊是什么关系?两人情分非同寻常,且则裴寂还是李渊专门扶持,用来制衡李世民等,助他掌握大权的核心亲信。却刘文静公然声称要杀裴寂,则若不将刘文静杀之,朝中势必内乱大起!二子之争,怕是会更加不可开交。出於稳定朝局,刘文静亦是非杀不可。故虽明知此举有损国事,只怕是空自给了李善道可乘之机,李渊也只能咬牙行此不得已之举。

这场唐室朝中的内乱,不必多。

只当下来看李世民,李渊能够看出,李世民心中对刘文静之死,仍不能放下,唯脸上不露怨怼而已,——想当年在太原时,李世民膝下承欢,父子之间亲密无间,而今却虽称了帝,建了国,权力面前,不知不觉中,父子之间却似渐有隔阂,大概是再也回不到当初了。

暗自喟叹了下,李渊打起精神,顾盼二子,道:“唤阿奴两人来,正为与你兄弟共议。”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