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八中学暗地里被称为干部子弟的摇篮,那么第四中学便是另一类权贵子女的聚集地。
不少知名人士的子女就读于此,占了学生人数的三成。
但这不过是表面文章。
果不其然,虽然被批评,但这群人私下仍与其他学校保持联络。
偶尔挑动些小风波。
快到假期的时候,市里头把师大女中,女三中等学生代表都召集到了市政府大楼开会。
周翰墨这样的尖子生自然在列,跟着的还有六个学校校长、校领导。
王小北不清楚会议具体内容,但他听说周翰墨回家后可没少挨打。
能进那会议的,都是周翰墨这类的佼佼者。
像裴宇航、袁国庆这拨儿的都没份儿。
门槛最低也得雷霏那个级别,毕竟参会的就几十号人。
尽管这些学生回去免不了被家里数落几句,但他们也算小有成就了。
由市政府领头,教育局、各教育机构携手组建的“社教”工作队正式进驻四中。
来的还都是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足见对学生们的重视程度。
这样一来,学生们好不容易燃起的热情又被压了下去。
校园里的气氛变得沉闷,往日的活跃劲儿也收敛了不少。
王小北心知肚明,堵是堵不住的。
强压之下,总有一天会如洪水决堤般爆发。
而此刻,那样的苗头已经开始显露。
好在寒假及时到来,这群年轻人把精力转移到了玩耍上。
滑冰场成了热门去处。
过年期间,王小北没去港岛,毕竟那边眼下没什么紧要事。
他的公司运行平稳,隧道工程也在顺利推进。
但是,最迟后年夏天,他得再去趟港岛。
资金可能不够用,得去筹措一些。
时间匆匆,转眼到了六五年年二月。
新学期伊始,四中跟六中的动向成了全校学生热议的话题。
大家都翘首期盼着最终的结果。
到了五月,正如王小北所预料的那样。
今年的发展大会上,周翰墨带领的小组,经过大半年的积累和发展,团结了一大批力量。
在五六月的发展大会上彻底击败了方威小组。
从此,周翰墨在八中声名鹊起,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在这个时代,“又红又专”才是真正的主流。
6月底,一条消息让原本平静的八中炸开了锅。
这波震动甚至波及到了北平城的其他中学,乃至高校。
四中跟六中在工作组入驻半年并深入调查后。
一份日报的刊发重新点燃了周翰墨这批人的激情。
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四中跟六中的部分校领导存在问题,特别是核心领导层,经历了一轮大清洗,并建立了新领导集体。
即便不是全员换血,可有些人还是被送去农场接受再教育。
这些人完成教育后虽能返校,却不再担任原职。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少数,算是对学生们的一个交代。
真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10月份。
随着上一届高三学子的离校,王小北这一届学子正式走入了高三生活。
他们即将面临高考。
仅剩一年。
考试成高三学子心头重石,成绩决定大学,没人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