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一片寂静,突然一阵风吹起,围坐在长桌的村干部们,透过堂屋的门能看见院外的老树枝叶被风吹的沙沙作响,突来的风吹进堂屋内,一阵清凉的感觉,让屋里沉闷的气氛缓解了许多。
突然支起的窗棂上发出了滴滴嗒嗒的雨声,紧接着一道电光在远处的夜空中闪过,随着轰隆一声雷鸣,顷刻间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老式的华夏庭院中,房屋的窗户开启的方式有多种。世家大族多用的是左右开启,人家人口多,家里还豢养着家丁护卫,不怕盗匪潜入;而薄有资财的人家的窗户通常采用向上推支起来的方式,然后推起的活动窗栅再被一根短细木棍支撑,这样做很简单,不仅可以起到给房屋通风换气的作用,还能兼顾防盗预警的功能。
村里的地主一家当然不能跟生活在省城里、传承有序的名门望族相比;虽然也赶时髦安上了玻璃窗,却没有改变窗栅原有的走向方式。
风夹带着雨水斜飘进窗前的地面,距离较近的蔡雨忙起身走过去,信手放下细木棍,紧紧关上了窗户。窗户上安装着透明的玻璃,不怕屋外雨水的侵袭,简简单单的一扇门窗将漫天飞舞的风雨关在了屋外。蔡雨关窗的动作虽快,但快不过风雨的侵蚀,好在大家身居村公所里,如果换了村里平常的人家,糊在窗棱上的白纸早就被暴雨湿透,再起不到挡风的作用。
望着屋外的雨水倾盆,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村学堂的女先生李欣然不知想起了什么,或许是思乡之情,也或许还别有其它不为人知的秘密。她忽然起了诗意,只见李欣然起身离开长桌,几步走到蔡雨身旁,和她一起并肩站在窗前。望着屋外的风雨飘摇轻轻吟唱:
窗间梅熟落蒂, 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觉夏深。
站在她身畔的蔡雨听到耳边传来的低声吟唱,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并不理解李欣然的心意,只觉得声音高低起伏,曲折婉转动听。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名曰喜晴。诗中描述的是窗前的梅子已经熟透,从枝头坠落下来;墙下的竹笋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已经长大,成为了一片竹林;每一天都下雨,原来在不经意间春天已经离去了;天气突然放晴后,我才发现夏天似乎到来很久了。
乍一听起来诗人仿佛在描述雨后天晴的景色,其实深层次的意思是借物思人:时间流逝,不知不觉中离开故国家园许久,故乡的梅子熟了,连墙下的竹笋都变成了一片竹林,远方的家人应该还平安吧,我在遥远的地方也再想着你们。
屋里大多数人没有想的太多,正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孙默听到李老师的吟唱却不由心中一动。他抬头向李欣然看去。还没有等他将心里的念头转变成具体的思想,一个突兀的声音想起,打消了孙默的念头:“孙干部考虑半天了,到底有什么章程,你倒是和俺们说说啊?”
刘永强的话让在座众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孙默身上,孙默看到大家略带焦躁的眼神,打起精神开口讲述自己思考良久才有的具体思路。
什么都缺,孙默也没有办法解决,可单单缺洋灰,却难不住孙默。缺洋灰那就自己造呗,孙默的军人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实际行动方法。在他的讲解下,金满仓几个人了解了土法制造水泥的几个要点。水泥是粉状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乍一听有点高大上的感觉,其实制造工艺很简单,就是把石灰石、粘土磨成面,再煅烧成熟料后再和炼铁后剩的矿渣同磨,获得的产品就是水泥。
经过孙默近段时间的走访,村子周边并不缺这些矿物质,何况村里一直都有烧制石灰的传统,村南山脚下的石灰窑自有村子的那天,就没断过烟火,是村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至于铁矿渣更简单,村里的铁匠铺外面的空地上堆得到处都是。
经过孙默的讲解,几个村干部茅塞顿开。原来洋灰制造起来这么简单,既然咱们村自己就能造,那还等什么,燥(造)起来吧,小伙伴们!看到村干部们雀跃的表情,孙默在心里默默为他们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