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89章 截杀!(2/2)

“尊敬的各位前辈、同仁,下午好。我是李乐,来自燕京大学和伦敦正经学院。”

“非常感谢学会提供这个机会,让我能在此汇报一些关于网络社会学基础理论构建方面的、非常初步的思考。这些想法尚不成熟,旨在抛砖引玉,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语气谦逊,但眼神扫过台下时,却带着一种沉静的自信。

目光在与森内特交汇时,短暂停留,老头几不可察地扬了扬下巴,像是在说“有屁快放,别耽误时间”。

李乐嘴角微不可察地一翘,按下了激光笔。PPT翻页,标题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清晰的结构图,核心是“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重塑与挑战”。

他没有像许多年轻学者那样急于展示复杂的数据模型或堆砌晦涩术语,而是从几个看似基础、却直指核心的概念辨析开始。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厘清几个关键概念,比如虚拟空间、线上社群、数字身份.....”声音平稳着,“许多讨论默认了这些概念的清晰边界,但我认为,这种默认本身可能构成了我们理解网络社会的第一个障碍。”

他引用了早期互联网研究中的“虚拟社区”概念,但话锋一转,“然而,随着技术渗透日常,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面对的,并非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虚拟王国,而是一个深度交织、相互建构的混合现实。”

“因此,我的第一个基本论点是,网络社会并非一个分离的实体,而是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符号在新技术媒介中的重新嵌入和剧烈重组......”

“......这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社会学的分析工具,而需要发展新的概念框架来捕捉这种动态的复杂性。”

台下,一些学者开始微微点头,尤其是前排几位一直关注技术与社会变迁的教授。

邹杰坐在侧后方,强迫自已集中精神,手里紧紧攥着笔,在笔记本上机械地记录着关键词。

“重新嵌入”、“剧烈重组”,这些词他并不陌生,在他自已的研究框架里也有类似表述,但李乐的切入角度似乎更为根本,更强调那种“交织”和“建构”的过程性,而非静态的二元对立。

李乐继续推进,开始阐述权力结构在网络空间中的演变。

“......传统的社会权力分析,往往集中于国家、资本、制度等可见的实体。但在网络空间中,权力呈现出更加弥散、液态、甚至算法化的特征。”

接下来,他提到了“平台权力”、“数据权力”、“注意力经济”,这些概念在2006年并非全新,但李乐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理论脉络中进行分析。

“这里,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审视福柯的治理术和生命权力概念......但必须注意到,算法推荐、数据画像正在构成一种新型的、自动化的、规模空前的微观权力实践.....”

“它并非取代,而是与传统的宏观权力相互缠绕,共同塑造着个体的选择、认知乃至欲望.....”

这时,邹杰的笔尖顿住了。他的研究中也涉及平台权力,但更多是描述性的,指出平台规则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而李乐直接将其提升到了与福柯理论对话的层面,试图揭示其运作的哲学根基。这种理论野心和深度,让他感到一阵心悸。随即下意识地翻看自已准备好的讲稿,里面关于权力的部分,相比之下显得单薄而缺乏穿透力。

李乐似乎并未停留于批判,他话锋一转,开始构建自已的分析框架。

“面对这种复杂性,我尝试提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核心是技术架构、社会互动、文化表征的三重互动模型......”

他详细解释了这三个维度如何相互关联、彼此制约,技术架构包含如协议、算法、界面设计设定了互动的可能性边界。

社会互动里的如社群形成、合作与冲突在这些边界内展开,并反过来影响技术演进。

文化表征中的如网络迷因、数字叙事、身份表演则既是互动产物,又塑造着人们对技术和社会现实的感知。

“这个模型的意义在于,”李乐强调,“它试图避免技术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的简单化倾向,强调三者之间的动态辩证关系。”

“例如,一个看似中性的技术功能,比如点赞、拉黑的按键,其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是在特定的使用情境和权力结构中生成的.....”

台下,森内特看似闭目养神,但嘴角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表明他正在认真聆听。玛丽女士则微微前倾身体,手指轻轻点着下巴,显得十分专注。菲茨杰拉德还是那副挑剔的样子,但至少没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邹杰的呼吸开始有些急促。李乐的这个三重互动模型,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几乎涵盖了他自已研究中试图触及但未能系统化的所有要点。

而更让他不安的是,李乐在阐述模型时,不断引入哲学和社会理论资源,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显示出极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跨学科视野。

““网络社会的流动性和数据规模,对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量化分析面临数据获取和代表性的难题,质性研究则要应对田野边界模糊和研究者介入方式的伦理考量.....”

他提到了“数字民族志”、“网络爬虫与文本分析结合”、“在线实验”等新兴方法,但态度谨慎。

“.......这些方法本身也充满陷阱,需要我们保持反思性,避免陷入方法崇拜。”

“或许,关键不在于追求某种完美的方法,而在于根据具体研究问题,灵活组合多种方法,并始终保持对方法局限性的清醒认识。”

当报告循序渐进到第三部分,李乐提出了一个

"多模态田野工作

"的概念,强调要将线上参与观察、数据分析和线下深度访谈相结合。

“我们不能陷入唯数据论的陷阱,也不能固守传统的田野浪漫主义。网络社会学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保持开放和自反,既要善用新的研究工具,又要时刻警惕这些工具可能带来的视野局限。

"

在报告的结尾,李乐再次回到最初的主题,

"网络社会学不是要抛弃经典理论,而是要与之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只有在扎实的理论根基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正在形成的数字社会。

"

身后的投影幕布上,此时相处的文字提纲和几个概念关系图。

“第一,何为网络社会?它是否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比喻,还是具备了成为分析性概念的潜质?”

“第二,经典社会学理论,诸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乃至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或不足以解释网络空间中的社会互动与结构生成?”

“第三,我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可能,构建一套相对自洽的、适用于网络社会分析的基础概念工具集?”

李乐转身一指,“这是未来不长时间,我将正式刊布的关于今天汇报内容所撰写的完整的论文或者说,专著,希望到时有机会和各位尊敬的老师、同仁们一起讨论。”

说完,微微鞠躬,“OK,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这些思考还很初步,期待各位的批评指正。”

掌声响起,起初稀疏,随即热烈,已经有学者和听众开始举手准备提问。

而邹杰的脸色已经深沉的能拧出水来。

周帆担忧地看了他一眼,小声问:“邹老师,您没事吧?要不要喝点水?”

邹杰恍若未闻。他的大脑一片混乱。

刚刚李乐的报告,像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他原本就并不坚实的学术自信上。

那些他引以为傲的“理论整合”、“创新点”,在李乐系统而深刻、且充满哲学思辨、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甚至是宏观经济学的框架面前,显得如此支离破碎、苍白无力。

他原本准备的报告,此刻看来,更像是对李乐之前思想的一种蹩脚的、滞后的、缺乏深度的模仿和拼凑。

而让他更感到绝望的是,李乐报告中透出的那种举重若轻的理论驾驭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延伸至未来的远见。

以及.....李乐的理论框架中那些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他从导师和藤岛教授那里获得的

"内部资料

"中缺失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些资料因其二手性质而无法传达的理论深度。

会场里的掌声和讨论声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