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闹的还是推广新稻种和曲辕犁。大唐派来的农官带着种子,在首里城外开辟了十亩试验田,亲自示范耕种。曲辕犁比琉球人用的木犁轻便一半,一个人就能拉动,深耕的土地比人力挖的深三寸。农官们还教大家堆肥、引水灌田,说这样亩产至少能多两石。
“这铁家伙真能这么厉害?”王阿福的侄子王小三蹲在田埂上,看着农官轻松地犁地,眼睛瞪得溜圆。他爹当年就是因为犁地累坏了腰,家里才断了生计。
“不仅省力,还能多打粮食。”农官笑着把犁交给王小三,“你来试试。”
王小三笨手笨脚地扶着犁,没想到真的拉动了,翻起的泥土带着清新的气息,让他咧着嘴直笑。当天晚上,他就缠着阿麻和利,说要第一个领曲辕犁。
半年后,琉球县的变化让人咋舌。首里城的街道铺上了青石板,两侧建起了唐式的商铺,有卖盐铁的,有开酒肆的,连招牌都用汉琉两种文字书写。县衙的公堂上,李道宗和阿麻和利一起断案,百姓们抱着《唐律疏议》来申诉,不再像以前那样靠部落械斗解决纠纷。
试验田的水稻成熟时,黄澄澄的稻穗压弯了腰。农官组织百姓开镰,亩产竟真的比往年多了两石五斗。阿麻和利捧着新打下的稻米,亲自送到李道宗面前,眼眶发红:“李大人,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李道宗看着满仓的新米,笑着说:“这才只是开始。明年咱们修水渠,后年种桑养蚕,再过几年,琉球也能像登州一样繁华。”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正在翻看各地的奏报。看到“琉球县户籍已定,均田推行顺利,秋收增产三成”的字样,他对裴炎笑道:“李道宗果然没让朕失望。看来,化外之地,并非不可教化,关键是要给他们看得见的好处。”
裴炎点头:“陛下推行的‘以汉化夷,以利安夷’之策,在琉球初见成效。听说不少琉球人开始学汉字,连给孩子取名都用‘唐’‘华’等字,可见归化之心。”
李承乾拿起琉球送来的新米,吩咐内侍:“煮一锅新米粥,让百官都尝尝。告诉他们,这是琉球县的收成,也是大唐海疆的希望。”
首里城的夜晚,灯火比以前亮了许多。阿麻和利的儿子阿石,正在跟着大唐来的先生学写“唐”字。小丫头握着毛笔,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地画着,忽然问:“爹,咱们现在是琉球人,还是唐人?”
阿麻和利望着窗外县衙的灯火,那里还亮着,李道宗大概还在批阅文书。他摸了摸儿子的头,认真地说:“既是琉球人,也是唐人。就像这首里城,既住着咱们的贝壳屋,也立着大唐的县衙,两样都好,才是真的好。”
月光洒在新修的水渠上,映出粼粼波光。水渠里的水,正顺着唐式的堤坝,缓缓流进千亩稻田。明年春天,这里将长满大唐的稻种,田埂上会走着学唐话的琉球人,而县衙的匾额上,“琉球县”三个字,会在海风中越发清晰——这不是谁吞并了谁,而是两种文化在海东的土地上,开出了共生共荣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