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触景生情
这次商队归来, 带的全是果子和南边的精米,都是精贵物,看热闹的人多, 买的人少。
.
苏长青给自家买了些,留作吃用和送礼。
“送的那五框, 我只收一筐,其他的都算价, 不然,我都不收的。”他也怕闺女难做, 因此, 直接将丑话说到前头。
张康毅无奈, “里面有志栋捎回来的。”说着将书信递过去。
即便接过长子的书信, 苏长青也是不信的,非要算价。
张康毅只得折价,与新买的一起算了钱。
苏婉分着果子问道:“爹,大哥有没有说啥时候回来啊?”
苏长青正在看儿子的信, 笑道:“还得去京城,估计过年都回不来, 不过明年有秋闱,要赶在秋闱前回来的吧!”
见闺女已经将果子分好,道:“还有给你和你师父的信, 我一会儿去府城,给亲家送果子的时候一并送去。”
苏志栋现在还在金陵,他打算继续南下,过年就待在苏杭一带, 感受一下江南文风,过完年开春后乘船北上转道京城, 赶在六月回昌平。
给二妹写信,主要是询问一下去京城拜访秦家的事宜。
说实在的,这次却是难为人了!
苏婉很是头疼,这个时代的走礼,她真的不了解,而且,以自家实力,真要送符合秦家长辈心意的礼,估计得倾家荡产。
因此,看过信后直接找秦芸商量。
秦芸知晓原委笑道:“不用担心,师兄肯定给我爹写信了,我爹会交代的。”
好吧,既如此苏婉也就不纠结了,准备回信时叮嘱一下为人处事方面,尤其是大户人家后宅那些阴私手段,免得自家大哥一趟京城游学黄了亲事。
“行,师父肯定会跟我爹说,看我爹回来怎说。”
苏婉没想到,她爹一个人赶着马车去的府城,回来时却是七个人。
“婉婉,这是你师娘给你师姐准备的厨娘,你帮着教教咱们这边的菜式。”
王嬷嬷领着五人上前行礼,解释道:“二姑娘厨艺好,夫人想借着二姑娘的手给府上调.教几个厨娘,有劳二姑娘了。”
苏婉:“我这是乡下把式,没问题吗?”
“没问题,老爷回去指点着厨娘做了酸菜鱼,开胃的很,夫人夸了好几回,二姑娘可不要嫌弃府上的人粗苯!”
就这样,苏婉多了五个帮厨。
她也没藏着掖着,花椒蒜片炝油锅这类小技巧也说了。
恰好大姐的喜事将近,灶上也需要人手,学厨艺的五人就留了下来。
家里儿孙辈的第一场喜事,苏长青和张氏都极为重视,早早定了菜单,请府城酒楼的大厨来掌勺,此外,苏婉还添了两道菜——粉蒸排骨和粉蒸肉。
粉蒸排骨上次席面村里人都吃过,得知要用米粉,那玩意儿比米还贵,没几家能吃得起,因此好些办酒席的人家没用这道菜。
苏婉却添上了,还额外做了粉蒸肉。
提前蒸好,添妆当天蒸一下上桌就行,很方便。
柴棚下新砌的灶台,外表湿泥早被烤干,甚至还有了裂纹,那是给大厨用的灶,这会儿上面只烧了热水。
苏忞轩、苏旻逸、秦小鹿三人围着灶台坐着烤火,很是安静。
可若是走近了细看,才能发现三人心不在焉,向着烤炉方向使劲儿抽鼻子,烤火是次要,主要是闻旁边烤炉的香气。
“好香呀,烤好了吧!”苏旻逸吸着口水看向烤炉。
“没呢吧,五姑姑还没过来。”苏忞轩转头看向通往西院的门洞说道。
秦小鹿耸着鼻子使劲儿嗅,半响站起身道:“是蒸排骨的香味。”说着就往西院跑。
西院灶房,苏婉正掀开锅盖,夹了一块排骨跟杏儿、秦芸凑头尝味道,三人冲进来。
率先进门的秦小鹿都带上了哭腔:“师姐,你们偷吃!”
“没有,我们就尝一下熟没熟,熟了就准备端给你们呢!”秦芸连忙抱起弟弟解释。
苏婉也说道:“熟了肯定少不了你们的,地上滑的很,跑过来摔倒咋办?”
苏旻逸却是不管其他,扒着灶台问道:“五姑姑,熟了没?”
苏婉失笑:“熟了,离远点,小心烫到。”
蒸笼里的碗太烫,她用干净的碗挑了三块排骨,六块粉蒸肉,道:“忞轩,你带着弟弟吃,一人一块排骨两块肉。”
见旻逸要哭,她威胁道:“晚上吃多了积食,明儿吃,要哭就没了!”
苏旻逸眼里噙着泪水,咬着手指头跟在大堂哥屁股后面,秦小鹿也眼巴巴看着。
“走,去通堂慢慢吃。”杏儿带三人出门。
苏婉又挑了几块,将碗递给秦芸,“你跟杏儿吃,别给他们三多吃啊!”
末了,将挑的只剩半碗的粉蒸肉和粉蒸排骨倒在一起,端去隔壁。
老爷子见到碗里的粉蒸肉,笑道:“怪道香味不断,你还做了这个。”
“尝尝味儿。”苏婉将碗放桌上叫人,“奶奶二堂嫂来尝尝。”
老爷子尝了一块粉蒸肉感慨,“要我说,这席面你就能做。”
苏婉笑道:“您老不怕我费油费香料,过几年我大哥的喜宴我来当大厨。”
老爷子立马不应声了,招呼老伴和孙媳吃肉,还不忘感慨:“志栋赶不回来,到底是缺了个人儿!”
“咋,您老还怕安儿背不起我大姐?”苏婉边剥柚子皮边问。
安儿这段时间就练习背人,晚上把爹背进背出,要她说家里的门槛还没被媒婆踏断,要先被弟弟踩断了。
“一辈子也就这一回,再说你大哥在家更热闹。”老爷子转移话题:“听旻逸说你还烤鸡了?”
“嗯,明儿剁碎了蒸一下也算一盘肉菜。”
其实不止老爷子纳闷,来添妆的亲戚邻居也不解。
虽说学业重要,可大姐出嫁这样的日子,做兄长的不得在场给撑腰,可偏苏志栋跟随商队南下游学,商队回来了他自己没回来。
来添妆的亲戚看了一回准备的嫁妆,坐在通堂聊天时说起此事无不可惜,甚至听闻过年都不回来更是吃惊。
好在冬日开席早,还不到午正就早早开席,来的人多是女眷,席面全部安排在屋内,不吹风吃雪,席面整治的也出彩,大家换了话题,讨论着席面。
隔壁张志刚家也安排了五桌,都在上房,全是男客。
听着都说正在敬酒的三子没安排好,志栋应该回来,老爷子难得没帮儿子说话,附和道:“我也这么说,就这一回咋能错过哩,长青偏是不听。”
苏长青笑着道:“明年就秋闱,好不容易出去一次,半道叫回来,以后说不得都没这机会了,再说梨花也是嫁到她舅家,就在昌平,回来就能见到”
“理是这个理,可只这一次”
无独有偶,苏婉陪着表姐姑姑舅婆等人在二进正堂吃席,也被念叨了一回。
她直接解释:“我大哥也是为了我舅家好,他要在,不说县衙的人,就是府衙可能都要来人,添妆酒都吃了能不吃喜酒,我家倒是能日后回礼,可大姐嫁过去与大表哥咋回礼,官家的宴席规矩又多还要请帖,我舅家到时回礼难。”
这话一出,席面上的人面面相觑,直到张氏进来给长辈敬酒,气氛又重新活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