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河工也是意犹未尽,一直将秦思齐送到巷子口,看着他消失在夜色中,才摸着胡子,对出来寻他的儿子感叹道:“这个秦知州,不得了,是真心想给咱绥德百姓干点实事的人!有学问,没架子,还听得进我们这些老家伙的唠叨…绥德,说不定真有盼头了。”
秦思齐回到州衙后宅,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毫无睡意,直接钻进了书房,立刻投入到对今晚所获信息的整理和深化中。
他让值夜的仆人多点了几盏灯,将绥德州的地图在书桌上完全铺开,又拿出自已那个厚厚的笔记本。凭借着强大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将韩老河工的经验之谈与自已脑海中的现代水利知识、这些日子走访的实地见闻,开始进行融合、提炼、再创造。
他拿起笔,蘸饱了墨,在地图上开始勾勒、标注。在关键节点,标注了需要修建的分水闸、泄洪闸的位置。
甚至初步估算了工程量、所需大致人工和主要材料(石料、木料、石灰等)。
将自已的构想一一写下来,形成了一份草稿。里面不仅包括工程本身,还涉及到了民夫组织、钱粮调度、可能的技术难题及应对预案等。
这一写,就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窗外传来三更的梆子声,才感到一阵强烈的倦意袭来,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和干涩的眼睛,看着桌上那份已然成型的规划草稿,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期待。
第二天,秦思齐虽然只睡了不到两个时辰,但依旧精神抖擞。带着初步成型的规划草稿,又去拜访了名单上的另一位技术大拿冯老河工。
有了韩老河工那里的成功经验,与冯老河工的沟通顺畅了许多。秦思齐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将自已的规划纲要拿出来,坦诚地请冯老指教。
冯老仔细地翻阅着那份笔迹尚新的草稿,越看越是心惊。他原以为这位秦大人只是有些想法,没想到一夜之间,竟然已经形成了如此系统、详尽,甚至包含了许多他闻所未闻的新奇思路的规划!
冯老抬起头,看着秦思齐,眼中充满了敬佩:“秦大人…你这…真是大手笔啊!老夫在无定河边活了一辈子,敢想这么个大工程的,你是头一个!而且很多想法,比如这个渡槽,确实巧妙!”
不过,敬佩归敬佩,冯老河工以其更偏重实际施工和地质判断的经验,也一一指出了其中不足和需要谨慎对待的地方。
“大人,你这主干渠穿过黑风沟那段,地质疏松,怕是容易塌方,渠线可能得往南再挪半里地,虽然多费点工,但根基稳当。”
“还有,估算民夫用工量,恐怕还得再加三成,这挖渠运石是重体力活,损耗大,而且农忙时节还不能征调,得算好时间。”
“石料的话,城北青石崖的石头虽然硬,但开采运输太难,不如用马家河那边的砂岩,虽然软点,但好加工,就近取材能省下大量运费…”
冯老河工的意见非常具体、实在,直指工程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秦思齐虚心地听着,认真地记录,不时提出疑问。
这些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正是秦思齐所欠缺的,也是确保规划能够从纸面走向现实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