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12章 孤君忧极掌纹透,剧咳声中血溅缯(2/2)

“陛下!陛下!” 近侍太监慌乱地呼喊,太医院的院判(正五品)匆匆赶来,给萧栎施针灌药,御书房内一片混乱。李嵩悄悄退到角落,对刘焕低声道:“石崇的人该到了,咱们只需等着。” 刘焕点头,眼底满是得意 —— 他知道,萧栎一昏,便无人能拦复辟之事,他的户部尚书位不仅能保住,还能升为 “理藩院提督”。

杨武、周铁、秦飞围在榻前,看着萧栎昏迷的模样,心里满是焦急。“周大人,秦大人,现在怎么办?” 杨武的声音带着颤抖,他没想到周显会附逆,更没想到萧栎会昏过去,如今朝堂无主,逆党随时可能动手。

周铁咬牙道:“我去刑部,调集吏卒守宫门;秦大人,你回玄夜卫北司,率暗探盯着石崇;杨侍郎,你去京营,找岳谦都督,让他调兵入城!咱们分头行动,绝不能让逆党得逞!” 秦飞点头,转身便往外走,却被周显拦住:“秦大人,陛下昏迷,无旨调兵,恐是谋逆。” 秦飞怒视周显,却也知他说得是实情,只能攥紧拳头,眼睁睁看着周显挡在门口。

七 吏部衙署?张文接报:附逆中的得意与催促

吏部衙署的张文接到李嵩派人送来的 “萧栎昏沉” 密报,猛地一拍案,对属吏道:“快!令吏员们往午门聚集,说‘陛下召集群臣,议立储事’,实则是等石崇的人来,咱们好趁机拥萧桓入宫!”

属吏道:“大人,杨武侍郎去了京营,会不会引岳谦都督的兵来?” 张文冷笑:“岳谦守烽燧,抽不开身,且秦云副将已附逆,京营兵听秦云的,不听岳谦的。再说,李默的宣府兵已过卢沟桥,午时便到,杨武就算找到岳谦,也晚了。” 他说着,拿起案上的 “附议官员名单”,上面已有三十余名官员签字,他满意地点头:“等萧桓入宫,咱们这些附议的,都是从龙之臣,升三级指日可待。”

八 镇刑司密室?石崇得讯:谋逆中的最后部署

石崇接到李嵩的密报,坐在案前,拿起《入宫路线图》,对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道:“萧栎昏了,周显已拦着秦飞,咱们可以动手了!你带五十死囚,午时三刻开正阳门暗门,接应李默的宣府兵;我带镇刑司密探,去南宫接萧桓,午时四刻入宫,直奔太和殿,拥立萧桓登基!”

徐靖道:“大人,杨武去了京营,周铁去了刑部,要不要派人拦着?” 石崇摇头:“不用!周显会拦着秦飞,秦云会拦着杨武,刘景会拦着周铁,他们翻不了天。你记住,入宫后先控制御书房,拿到传国玉玺,再拥立萧桓,这样才算名正言顺。” 他说着,从袖中掏出一枚 “假玉玺”—— 这是他令工匠仿造的,用来暂时稳定百官,等找到真玉玺再换。

九 京营副将府?秦云拦阻:附逆中的军权掌控

京营副将秦云接到石崇的密报,率三百京营兵守在京营辕门外,见杨武骑马赶来,忙上前拦住:“杨侍郎,陛下昏迷,无旨调兵,你擅闯京营,是想谋逆?”

杨武怒声道:“秦云!石崇要助萧桓复辟,陛下危在旦夕,你还拦着我?你忘了谢渊老师是怎么举荐你的?” 秦云冷笑:“谢渊老师?他忙着送粮,自身难保!再说,萧桓陛下乃正统,复辟是天意,我助天意,何错之有?” 他说着,挥手令京营兵围上来,杨武虽有佩剑,却寡不敌众,只能被京营兵押在辕门外,眼睁睁看着京营兵往正阳门方向去,接应宣府兵。

十 刑部衙署?刘景拖延:附逆中的刑权阻挠

周铁回到刑部,正想调集吏卒,却见刘景率五十名刑部吏卒守在衙署门口,躬身道:“周大人,陛下昏迷,无旨调兵,你若擅自调吏卒,便是谋逆,臣不能让你去。”

周铁怒道:“刘景!你是刑部侍郎,当知‘护社稷、擒逆党’是天职!石崇要助萧桓复辟,你还拦着我?” 刘景道:“周大人,石崇大人乃镇刑司副提督,掌缉捕之责,怎会是逆党?你若有证据,需等陛下醒后再奏,不可擅自行动。” 他说着,令吏卒拦住周铁,周铁虽为刑部尚书,却无兵符,只能看着刘景将吏卒调离,去守御书房,实则是替石崇控制皇宫。

十一 玄夜卫北司?秦飞困守:暗侦中的孤立无援

秦飞回到玄夜卫北司,见周显派来的玄夜卫兵守在门口,躬身道:“秦大人,周大人令,陛下昏迷期间,玄夜卫北司不得调动暗探,需守在衙署,听候旨意。”

秦飞气得发抖:“周显附逆,你们也跟着糊涂?石崇要助萧桓复辟,京师危在旦夕,你们还拦着我?” 守兵却不动,道:“秦大人,我们只听周大人的令。” 秦飞无奈,只能回到衙署,对张启(从三品玄夜卫文勘房主事)道:“你带十名暗探,从后门走,去南宫墙外盯着,若石崇接萧桓入宫,便立刻报给谢大人,让他速回京。” 张启点头,匆匆往后门走,心里却清楚,谢大人被粮车所拦,就算接到消息,也恐难及时赶回。

十二 南宫墙外?石崇接驾:复辟中的仪式感营造

石崇带着三百镇刑司密探,来到南宫侧门,魏奉先(从九品太监)早已等候在那里,见石崇到来,忙躬身道:“石大人,陛下已备好龙袍,就等您来接驾。” 石崇点头,令密探在南宫墙外列队,自己则走进侧门,见萧桓身着龙袍,站在思政堂前,脸上带着 “天命所归” 的得意。

“陛下,臣已备好车驾,宣府兵午时便到,京营、玄夜卫皆已附逆,入宫后便可登基。” 石崇躬身行礼,语气带着 “拥立之功” 的骄傲。萧桓点头,抬手道:“石大人,辛苦你了,入宫后,朕便封你为内阁首辅兼玄夜卫指挥使,掌朝政全局。” 石崇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忙谢恩,扶着萧桓上了明黄马车,马车缓缓驶出南宫侧门,密探们列队护送,往皇宫方向去,沿途的百姓见萧桓身着龙袍,纷纷跪地高呼 “陛下万岁”,复辟的仪式感,在石崇的刻意营造下,愈发浓烈。

十三 正阳门?宣府兵入城:逆党援军的最终汇合

午时已到,正阳门暗门缓缓打开,徐靖带着五十死囚,接应李默的三百宣府兵入城。李默翻身下马,与徐靖并肩而行,宣府兵们举着 “清君侧、扶正统” 的旗帜,盔甲在日光下泛着冷光,与京营副将秦云带来的五百京营兵汇合,往午门方向去。

沿途的玄夜卫暗探躲在巷口,看着宣府兵、京营兵、死囚们列队而行,心里满是无奈 —— 他们只有十余人,若动手,只会徒增伤亡,只能眼睁睁看着逆党援军汇合,往皇宫方向去。张启混在人群中,悄悄记录下这一切,转身往城外跑,他要尽快把消息传给谢渊,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让谢渊知道,京师已危。

十四 午门?百官迎驾:附逆官员的趋炎附势

午门的广场上,已聚集了三十余名官员,张文、李嵩、刘焕、王瑾、刘景等站在最前排,见萧桓的马车驶来,纷纷跪地行礼:“臣等恭迎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萧桓走下马车,抬手示意官员们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见皆是附逆官员,心里满是得意 —— 他知道,今日的登基,已是水到渠成。

“诸卿,朕今日复位,定不负民心,免京师三年赋税,升附议官员三级,石崇为内阁首辅兼玄夜卫指挥使,李默为京营总兵,秦云为都督佥事,徐靖为刑部尚书,张文为吏部尚书,刘焕为户部尚书,王瑾为礼部尚书,刘景为刑部侍郎。” 萧桓的声音传遍午门广场,官员们纷纷谢恩,声音震彻云霄,复辟的封赏,在午门广场上,正式宣告,逆党们的 “从龙之梦”,终于成真。

十五 御书房内?萧栎残醒:病榻上的皇权崩塌

御书房内,萧栎在太医院院判的救治下,缓缓睁开眼,模糊中听到午门外传来的 “陛下万岁”,他挣扎着想坐起身,却被病气拖得动弹不得。“陛下,萧桓…… 萧桓已在午门登基,百官皆附逆,宣府兵、京营兵都…… 都归了他。” 近侍太监的声音带着哭腔,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萧栎。

他望着案上的证据册,又看了看窗外的日光,突然笑了起来,笑得咳了起来,帕子上的血痕染红了锦被:“朕…… 朕守了七年的江山,终究…… 还是丢了。谢渊…… 谢渊,朕对不住你,也对不住大吴的列祖列宗。”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彻底昏了过去,御书房的药气,与午门外的欢呼,形成了刺目的对比,昭示着一个皇权的崩塌,一个逆局的终成。

片尾

御榻忧逆的午时,京师终易主:午门广场,萧桓身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封赏逆党,百姓跪地欢呼,复辟之势已成定局;御书房内,萧栎昏迷不醒,案上的证据册被风吹得翻页,皇权碎如残纸;吏部、户部、礼部等衙署,附逆官员忙着交接印信,筹备 “复位庆典”;玄夜卫北司,秦飞被周显软禁,暗探们只能在暗处窥伺,无力回天;京营、宣府卫的兵卒们列队守在皇宫外,成为萧桓的 “护驾之军”;唯有张启,带着京师沦陷的消息,往大同卫方向跑,他要找到谢渊,告诉这位仍在守边的枢臣,京师已丢,却还有北疆的边军,还有复兴的希望。

谢渊在大同卫的粮车旁,接到张启的密报时,正看着边军兵卒们领粮,他握着密报的手微微颤抖,却没有哭,只是对杨武(杨武已从京营逃出,赶来大同卫)道:“边军不能乱,北疆不能丢。咱们守好这里,总有一天,要夺回京师,还大吴一个清明。” 他的声音平静却坚定,像一盏灯,在逆局终成的黑暗里,照亮了守护社稷的最后希望。

卷尾语

御榻忧逆局案,非 “君弱臣叛” 之浅事,乃 “逆党谋深、朝局分崩” 之必然 —— 萧栎病笃难控朝局,诸臣或因柄被握(李嵩、刘焕、刘景)、或因利所诱(周显、秦云)、或因惧所迫(王瑾),纷纷附逆,唯余杨武、周铁、秦飞等孤臣护纲,然无君权支撑、无军权依托,终难阻逆局。石崇辈借 “流言惑众、官官相护、军将附逆”,层层布网,步步紧逼,终让复辟之势从 “暗流” 转为 “明潮”,从 “谋逆” 变为 “登基”。

此案之诫,在 “君权需固、臣心需正”—— 君弱则臣乱,臣叛则国危,萧栎之失,不仅在病笃,更在平日对臣下的疏于掌控,让石崇得以借 “把柄” 控制百官、借 “利益” 拉拢军将;诸臣之失,在 “私念盖过公心”,为禄秩、为保命,不惜附逆乱国,终成 “从龙之臣”,却也埋下 “日后内斗” 之祸根(石崇、徐靖、李默等皆贪权,登基后必争权)。

御书房的药气、午门的欢呼、玄夜卫的证据册、大同卫的粮车,皆为 “逆局终成” 之注脚 —— 萧栎的皇权崩塌,萧桓的复辟登基,谢渊的边地坚守,构成了成武朝转折的三重奏。此局虽为逆党得势,却也显 “公心不死” 之理,谢渊、杨武、秦飞等孤臣的坚守,为日后 “复兴大吴” 埋下伏笔,亦为后世治 “君弱臣叛” 立镜鉴:君当强明,臣当忠正,国当以民为本,而非以私谋为基,方得长治久安。

《大吴名臣传?萧栎传》载:“成武朝中期,帝病笃,逆党借流言谋复辟,诸臣附逆,帝孤无援,终致萧桓复位,帝忧愤而崩。时人叹曰:‘病君难控分崩局,逆党易夺动摇基。’” 诚哉斯言!御榻忧逆局案,非萧栎一人之过,乃朝局积弊、臣心私化之果,亦为大吴朝史之痛,留待后世评说,亦留待谢渊等孤臣,续写 “护稷” 之篇。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