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38章 酥糕屑坠悄偷睇,烛泪凝痕犹带腻(1/2)

卷首语

《大吴通鉴?兵事志》载:“德佑之难,太上皇被俘于土木堡,瓦剌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索黄金百万两、绸缎万匹方肯释还,且逼降边镇守将,朝堂一时陷入‘救君’与‘守国’之两难绝境。谢渊时新承兵部侍郎之印未久,值国祚倾危之际,独承中枢决策之千钧重负,外筹边镇防务以抗瓦剌铁骑,内抚朝堂惶惑以安百官舆情。其孤臣心迹,半藏于兵部旧案的残牍墨痕,每一页急报都印着烽燧的焦迹;其临事艰难,全刻于七载岁月的鬓角风霜,每一道褶皱都记着抉择的煎熬。”

奉天殿的鎏金烛火刚映亮御座上方 “正大光明” 的匾额,朝钟余韵尚未散尽,兵部左侍郎周德的逼问便如寒刃破空:“谢渊!君父蒙尘之日,你何忍按兵不动?” 这声诘问瞬间划破了萧桓复辟初定的朝堂平静,更如尖锥般剖开了谢渊尘封七载的记忆深潭。

那是德佑年间的深冬,京师内外寒雪纷飞,边镇急报如雪片般涌入兵部衙署,每一封都带着血与火的气息 —— 太上皇在敌营中忍饥挨冻的消息传来时,内阁议事厅的烛火连续三夜未熄;瓦剌使者将染血的龙袍掷于殿阶时,百官的哭谏与武将的请战声几乎掀翻屋顶。谢渊攥着户部 “国库存银仅三十万两” 的账册,望着舆图上大同城外密密麻麻的瓦剌营垒,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 救君,则国库空、边防空,瓦剌铁骑旦夕可至京师;守国,则需背负 “轻君” 骂名,眼睁睁看着君父在敌营受苦。

那些日夜不休的激辩犹在耳畔:礼部尚书以 “君为臣纲” 泣血请赎,兵部同僚拍案请战愿以死相搏,而他只能一遍遍铺开布防图,在 “社稷” 与 “君恩” 的天平上反复称量;那些孤灯之下的挣扎仍历历在目:死士带回的染血绢帛上,“社稷为重,勿以朕为念” 八个字力透纸背,他对着那方绢帛枯坐到天明,喉间腥甜与心头苦涩交织难辨。

此刻,龙椅上的萧桓指尖轻叩御案,目光沉凝如渊;阶下群臣或垂首屏息,或窃窃私语,目光都黏在谢渊鬓角的白发上。七年前的风霜雪雨、七年前的取舍煎熬,终究不再是旧案残牍上的冰冷文字,而是随着这声逼问,如潮水般漫涌而出,清晰得仿佛昨夜刚在兵部衙署熬过的不眠之夜。

菩萨蛮?禅

金猊烬暖香凝砌,玉案珍果堆红绮。

琉璃光下眉微敛,细觑供筵丽。

酥糕屑坠悄偷睇,烛泪凝痕犹带腻。

休笑佛身痴,残盘仍未移。

奉天殿的鎏金烛火明明灭灭,映得 “国泰民安” 的匾额愈发显得刺目。萧桓高坐龙椅,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玉玺上的螭纹,刚听完工部尚书奏报城防修缮事,准备准奏,一道苍老却激昂的声音突然打破了殿内的肃静。

“陛下,臣有本要奏!” 兵部左侍郎周德猛地从朝班中站出,官帽上的朱缨因动作过急而歪斜,双手抱拳直指站在前列的谢渊,声如洪钟:“谢渊身负两朝重恩,兼领兵部与御史台,却于七年前德佑之难中,犯下‘轻君重国’之罪!太上皇被俘,瓦剌索赎百万,他以国库空虚为由拒不拨付;群臣请发兵突袭,他以恐伤君父为由驳回 —— 致使太上皇在敌营受苦一载,归国后又遭囚南宫七载!此等行径,岂能容于朝堂?”

谢渊浑身一震,仿佛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袖中的手骤然攥紧,指节掐进掌心的锐痛让他瞬间清醒,可脑海中却不受控制地掀起惊涛骇浪 —— 周德的话,像一把生锈的刀,狠狠剜开了他早已结痂的伤疤。七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边镇急报的火漆味、群臣争论的喧嚣声、死士带回的血书温度,瞬间涌至眼前。

“周侍郎此言,何其片面!” 谢渊的声音带着久病的沙哑,却异常坚定,他强压下翻涌的回忆,出列躬身,“当年之事,关乎社稷存亡,非‘轻君重国’四字可概括。臣恳请陛下容臣一一剖明。”

周德却不依不饶,往前踏出半步:“剖明?不过是托词!瓦剌索赎,纵国库空虚,亦可募民间捐助;发兵营救,纵风险难测,亦应为君父一试!谢渊,你敢说当年你没有因‘怕担责’而退缩?” 这话如针,狠狠扎在谢渊心上,也挑动了殿内老臣的神经 —— 不少人曾亲历德佑之难,虽知晓其中艰难,却仍对 “君恩” 二字尤为看重。

萧桓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流转,语气平静却带着威压:“周侍郎稍安勿躁。谢尚书,你且说来,当年究竟是何情形?”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谢渊身上,等着他揭开那段尘封的往事。

谢渊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已多了几分沧桑。他知道,今日这殿上,不仅要回应周德的诘问,更要向萧桓、向群臣,剖开自己七年前那颗在 “君恩” 与 “国计” 间辗转煎熬的心。

七年前的京师,寒雪初降,笼罩在一片惶惶不安之中。谢渊时任兵部侍郎,刚处理完宣府卫的军器调拨事,回到衙署便见户部尚书带着几名属官匆匆赶来,脸色惨白如纸。

“谢侍郎,大事不好!” 户部尚书将一封封着火漆的文书拍在案上,声音颤抖,“瓦剌遣使送来了通牒,太上皇在他们手中,索要黄金百万两、绸缎万匹,限一月内送到狼居胥山,否则便…… 便要废黜太上皇,另立傀儡!”

谢渊的心猛地沉了下去,抓起通牒匆匆翻看,上面的字迹嚣张跋扈,每一个字都透着威胁。他快步走到舆图前,手指落在狼居胥山的位置 —— 那里地势险要,是瓦剌的老巢,距离京师千里之遥,且沿途皆是荒漠戈壁,行军极为困难。

“国库尚有多少存银?” 谢渊的声音干涩,他知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户部尚书垂首道:“经永熙帝连年用兵,国库本就空虚,德佑元年全年赋税总收入仅四十万两,扣除边军粮饷、官员俸禄,现存不足三十万两,连半数赎金都凑不齐。”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也带着几名将领赶来,神色凝重:“谢侍郎,大同守将李默传来急报,瓦剌铁骑三万已在大同城外十里扎营,假意‘护驾’,实则暗藏杀机。李默怀疑,瓦剌是想以‘送还太上皇’为名,赚开大同城门,进而直逼京师!”

谢渊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扶着案沿才勉强站稳。一边是君父被俘,需百万赎金才能赎回;一边是国库空虚,且瓦剌铁骑压境,随时可能攻城。更棘手的是,代宗刚监国不久,根基未稳,朝堂人心浮动,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乱。

“立刻召集内阁与六部大臣议事!” 谢渊当机立断,声音因焦虑而有些发颤,“另外,命玄夜卫密切监视瓦剌使者的动向,查清其是否与京师旧党有联系。” 属官领命而去,谢渊却独自站在舆图前,望着狼居胥山的方向,只觉得肩上的担子重逾千斤 —— 他知道,一场关乎大吴存亡的艰难抉择,已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当日午后,内阁议事厅内灯火通明,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六部大臣围坐案前,面前摊着瓦剌通牒、国库账册与边镇急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

“当务之急,是救回太上皇!” 礼部尚书首先开口,声音带着哭腔,“太上皇乃国之根本,岂能容瓦剌欺凌?臣以为,应立刻下旨募民间捐助,王公贵族带头捐银,再向富商借贷,务必凑齐百万赎金,换回太上皇!”

他的话立刻得到几位文臣的附和:“礼部尚书所言极是!君父安危重于泰山,即便掏空国库、借贷民间,也应先救回太上皇!” 他们纷纷慷慨陈词,说着 “君为臣纲”“忠孝两全” 的道理,却对国库空虚、瓦剌威胁避而不谈。

谢渊皱起眉头,刚要开口,兵部尚书已抢先说道:“诸位大人太过天真!瓦剌贪婪无度,今日给了百万赎金,明日便会索要千万!且大同急报已明,瓦剌铁骑压境,分明是想‘围点打援’,若我们凑齐赎金送去,只会让他们更觉我大吴软弱可欺,届时不仅太上皇回不来,京师也会陷入险境!”

“那便发兵营救!” 一位武将拍案而起,“京营尚有五万精锐,可由臣率领,突袭瓦剌大营,定能救出太上皇!” 此言一出,几位武将纷纷响应,摩拳擦掌,誓要为君父一战。

谢渊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发兵不可行。瓦剌大营设于狼居胥山,地势险要,且有铁骑层层布防,京营精锐虽勇,却不熟悉地形,若贸然深入,必中埋伏。大同守将李默已探得,瓦剌在沿途设下三道伏兵,就等我军自投罗网!” 他将边镇急报推到众人面前,“诸位请看,这是李默今早发来的密报,瓦剌已备好了‘庆功酒’,就等我军前去送死!”

议事厅内瞬间安静下来,文臣武将面面相觑,没人再敢轻易开口。谢渊看着众人的神色,心中泛起一丝苦涩 —— 他知道,没人愿意眼睁睁看着太上皇受苦,可现实的困境,却容不得他们感情用事。

“那…… 那该如何是好?” 户部尚书喃喃道,“既不赎,又不救,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太上皇……” 话未说完,便已哽咽。

谢渊闭上眼,脑海中闪过边镇将士的浴血奋战、民间百姓的流离失所,最终睁开眼时,眼神已无比坚定:“当以守国为重。一面加固京师与大同防线,防止瓦剌突袭;一面派密使与瓦剌周旋,拖延时间;再暗中派死士潜入敌营,保护太上皇安全,伺机传递消息 —— 唯有守住江山,太上皇才有归来的希望。”

第四节 回忆深处:死士传信的血泪交织

议事厅的争论持续了三日三夜,最终在代宗的默许之下,定下了 “守国为先,周旋为次” 的策略。谢渊主动请缨,负责统筹死士潜入与边镇布防事宜,那几日,他几乎没有合眼,白天与将领们制定布防图,夜晚便在衙署等候死士的消息。

第四日深夜,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带着一名浑身是伤的死士闯入衙署。那死士已奄奄一息,胸口插着一支羽箭,怀里却紧紧护着一个油布包。秦飞将油布包递给谢渊,声音哽咽:“谢侍郎,这是太上皇的亲笔信,三十名死士,只回来了他一个。”

谢渊颤抖着打开油布包,里面是一方染血的绢帛,上面是萧桓熟悉的字迹,虽因颠簸与失血而有些潦草,却字字清晰:“谢卿知悉,瓦剌逼朕招降边镇,朕未从。社稷为重,勿以朕为念,守住京师,便是守住大吴。若朕不测,可立太子为帝,勿为朕兴兵。” 绢帛的角落,还有几滴暗红的血渍,不知是死士的,还是萧桓的。

谢渊握着绢帛,只觉得眼眶发烫,泪水险些夺眶而出。他想起萧桓当年还是太子时,在兵部与他讨论军防的场景,那时的少年皇子意气风发,如今却身陷敌营,仍心系社稷。他猛地站起身,对秦飞道:“传我命令,立刻加派兵力加固大同防线,让李默死守城池,绝不能让瓦剌前进一步!另外,再选五十名精锐死士,潜入敌营,无论如何,要保证太上皇的安全!”

秦飞躬身应道:“属下遵命!” 刚要走,谢渊又叫住他:“告诉死士们,若瓦剌敢对太上皇动杀机,立刻举烽燧示警,即便拼尽性命,也要拖住瓦剌,为京师布防争取时间!” 秦飞重重点头,转身离去。

衙署的烛火燃了一夜,谢渊坐在案前,望着那方染血的绢帛,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太上皇的性命、边镇将士的安危、京师百姓的存亡。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核对布防图,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死士的消息。

几日后,潜入敌营的死士传回消息,说瓦剌见大吴既不赎人也不发兵,果然气急败坏,扬言要攻打京师。谢渊立刻下令,京营精锐悉数进驻九门,边镇烽燧全线联动,同时命户部紧急调拨粮草,分发至各守军。一时间,京师内外严阵以待,只等瓦剌来犯。

“谢渊!你发什么呆?难道被我说中了,无言以对?” 周德的声音将谢渊从回忆中拉回现实,奉天殿内的气氛已愈发紧张,不少老臣看着谢渊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质疑。

谢渊深吸一口气,将回忆的苦涩压在心底,目光锐利地看向周德:“周侍郎当年被贬南京,未曾参与中枢议事,自然不知其中艰难。你说可募民间捐助,却不知当年王公贵族多藏私财,百般推诿,一月之内仅募得不足十万两;你说可发兵营救,却不知太上皇亲书绢帛,明令‘勿为朕兴兵’,且瓦剌已设下伏兵,发兵便是送死!”

他转向萧桓,躬身递上那方珍藏七年的染血绢帛:“陛下,此乃当年太上皇亲书,上面‘社稷为重,勿以朕为念’八字,足以证明臣当年的决策,并非‘轻君’,而是遵太上皇之意,守国护民。” 内侍官接过绢帛,呈给萧桓。

萧桓拿起绢帛,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与血渍,眼神复杂。他当然记得当年写下这封信时的心境,那是身陷绝境后的决绝,也是对谢渊的信任。他抬起头,看向周德:“周侍郎,你可看清了?这确是朕当年亲笔所书。”

周德的脸色瞬间白了几分,却仍强撑着反驳:“即便如此,谢渊也应多寻良策,而非一味防守!瓦剌虽强,却也并非不可战胜,若能联合周边部落夹击,未必不能救出太上皇!” 这话已显牵强,却暴露了他对当年军务的无知 —— 周边部落多与瓦剌勾结,何来 “联合夹击” 之说?

谢渊冷笑一声:“周侍郎真是纸上谈兵!当年周边部落皆受瓦剌胁迫,玄夜卫多次遣使联络,均被拒绝,甚至有部落将使者献给瓦剌邀功。你所谓的‘良策’,不过是异想天开!”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更何况,当年瓦剌铁骑已攻至大同城下,李默将军率部激战三日,伤亡惨重,若不是臣下令加固防线,及时调拨军器,大同早已失守,瓦剌铁骑怕是早已兵临京师 —— 届时,别说营救太上皇,大吴江山都要沦为异域!”

殿内的议论声瞬间平息,几位经历过当年战事的老臣纷纷点头,他们深知谢渊所言非虚。萧桓的指尖在绢帛上轻轻摩挲,心中已有了决断,却并未立刻开口 —— 他想看看,谢渊能否彻底击碎周德的诘问,也想让群臣看清,旧案背后的艰难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