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41章 金陵独对萧萧木,古渡频思浩浩江(2/2)

他将回复狠狠摔在案上,眼中满是不甘:“萧桓!谢渊!石崇!你们都把我当傻子耍!” 可愤怒过后,终究是无力的隐忍 —— 他身在南京,远离中枢,既无兵权,又无靠山,除了接受现实,别无他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德在南京兵部渐渐安定下来,却始终关注着京师的动向。他利用南京兵部与京师的公文往来,偷偷搜集朝局信息,每当看到 “谢渊督办宣府军器”“石崇兼领京营部分防务” 的消息,心中便五味杂陈。

一日,他收到门生从京师寄来的私信,信中写道:“石崇近日与吏部尚书李嵩过从甚密,似在谋划针对谢太保之事,宣府粮饷账目已被他们借故调阅三次,老师在南京需多加小心,莫被波及。” 周德拿着信,手指微微颤抖 —— 他既希望石崇能扳倒谢渊,报自己被贬之仇;又不愿看到忠良再遭构陷,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愈发焦虑。他再次来到档案库,取出德佑二年的边镇密报,一遍遍翻看谢渊当年的布防方案、死士调度,心中的敬佩越来越深,悔恨也越来越重。他想起自己在奉天殿上的咄咄逼人,想起谢渊在证据面前的从容不迫,终于明白:有些忠良,是永远无法被构陷的,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有江山,没有私利。

可石崇的野心,他比谁都清楚。当年石迁构陷岳峰将军,便是从粮饷账目入手,最终伪造证据,致忠良含冤而死。如今石崇故技重施,谢渊能否全身而退?周德越想越不安,他拿起笔,想再写一封疏文,提醒萧桓警惕石崇的阴谋,可刚写下 “陛下三思” 四个字,便又撕掉了 —— 他只是个被贬的留都小吏,他的话,萧桓又怎会在意?

深夜,周德站在南京城头,望着北方京师的方向,心中满是纠结。江风吹拂着他的衣袍,带着深秋的寒意。他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边,是继续抱着愤懑盼着谢渊倒台,还是放下恩怨,为守护忠良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彻夜难眠。

周德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当他从公文往来中得知 “石崇已命人篡改宣府粮饷账目,伪造谢渊克扣军饷的证据” 时,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他想起档案库里那些忠良的牺牲,想起自己当年的过错,心中涌起一股孤注一掷的勇气 —— 他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

他连夜写下一封密信,详细告知萧桓 “石崇勾结李嵩,篡改宣府粮饷账目,欲构陷谢渊” 的阴谋,还附上了自己当年与石崇、徐靖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石崇许诺提拔他的细节,虽无实证,却也能提供线索。

写完密信,他犹豫了许久,最终将信交给了一位前往京师公干的老吏,再三叮嘱:“此信务必亲手交给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大人,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老吏与他素有交情,见他神色凝重,便郑重应下:“周大人放心,下官定不辱命。”

密信送出后,周德便陷入了焦灼的等待。他既盼着密信能及时送达,揭穿石崇的阴谋;又怕事情败露,自己会遭石崇的报复 —— 镇刑司的密探遍布南京,若被他们发现,自己怕是性命难保。

那些日子,周德整日心神不宁,连公务都频频出错。南京兵部尚书看出了他的异常,关切地问道:“周大人近日似有心事,可是家中出了变故?” 周德强装镇定:“多谢大人关心,只是偶感风寒,并无大碍。”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次听到镇刑司的名字,每一次看到陌生的面孔,他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

他不知道的是,那封密信在抵达京师后,确实被送到了周显手中。周显不敢怠慢,立刻呈给萧桓。萧桓看完密信,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对周显道:“传朕旨意,命秦飞立刻暗中核查宣府粮饷账目,务必找出石崇篡改的证据,切勿打草惊蛇。” 周显躬身应道:“臣遵旨!”

一场新的较量,已在京师暗中展开,而远在南京的周德,还在焦灼地等待着消息。

秦飞接到萧桓的旨意后,立刻带着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以 “核验边镇粮饷” 为由,前往户部调阅宣府卫的账目。户部尚书刘焕虽与石崇交好,却不敢违抗玄夜卫的指令,只能不情愿地交出账目。

张启是文书勘验的老手,很快便发现了破绽:“秦大人,你看这笔德佑三年的粮饷拨款,账目上写着‘拨付宣府卫粮米一万石’,可对应的库房出库记录却是‘八千石’,且笔迹与其他账目略有不同,像是后补的!” 秦飞接过账目,仔细查看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石崇果然动手了。”

他立刻命人将账目带回玄夜卫,同时派人暗中监视石崇、李嵩的动向。很快,密探便回报:“石崇昨夜密会李嵩,似在商议如何让宣府卫的将领作伪证,指证谢大人克扣粮饷。” 秦飞不敢怠慢,立刻将情况禀报给萧桓。

萧桓听后,脸色沉了下来:“石崇真是胆大妄为!传旨,宣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即刻入京,朕要亲自问话!” 内侍官领命而去。萧桓看向一旁的谢渊,语气带着歉意:“谢尚书,又让你受委屈了。” 谢渊躬身道:“陛下明察,臣身正不怕影子斜,石崇的阴谋,终究会败露。”

与此同时,石崇得知秦飞在核查账目,心中暗道不好,便想让宣府卫的亲信将领提前作伪证,却没想到李默已被萧桓召入京。他气急败坏地对徐靖道:“李默是谢渊的人,定会坏我们的事!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徐靖也慌了神:“那…… 那我们要不要先收手?” 石崇咬了咬牙:“事到如今,岂能收手?只要李默不松口,他们便无实证!”

李默抵达京师后,立刻入宫面圣。萧桓将篡改的账目放在他面前:“李将军,这笔粮饷拨款,你可认得?” 李默仔细查看后,躬身道:“陛下,此乃伪造!德佑三年宣府卫确实收到粮米八千石,并非一万石,账目上的签字也不是臣的笔迹!” 他还递上了当年的入库记录,上面有清晰的签字与印鉴。

铁证如山,石崇的阴谋彻底败露。萧桓怒拍御案:“石崇!徐靖!竟敢篡改账目,构陷忠良!传旨,将二人革职查办,押入诏狱,交由周铁彻查!” 内侍官高声宣旨,侍卫们立刻前往石府与徐府,将二人捉拿归案。

石崇、徐靖被抓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周德正在处理江南漕运的公文。当南京兵部尚书告诉他 “石崇、徐靖因篡改宣府粮饷账目,构陷谢渊,已被陛下革职下狱” 时,周德手中的笔 “啪” 地掉在地上,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既感到解气 —— 石崇、徐靖这两个利用他的奸佞,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感到震惊 ——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封密信,竟真的起到了作用;更感到一丝茫然 —— 石崇倒台了,他的仇报了,可自己被贬的结局,却无法改变。

南京兵部尚书见他神色异常,便问道:“周大人,你怎么了?” 周德勉强笑了笑:“没什么,只是没想到石崇竟敢如此大胆。” 尚书叹了口气:“石崇结党营私多年,早该伏法了。多亏了谢太保忠心耿耿,又有陛下圣明,才揭穿了他的阴谋。”

周德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当年的发难,想起谢渊的隐忍,想起档案库里的真相,终于明白: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他自己,也终于为当年的过错,做了一点弥补。

当晚,周德独自来到南京城头,望着北方的夜空,心中的愤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他掏出怀中的邸报,上面记载着石崇、徐靖伏法的详细经过,还有萧桓 “肃清党羽,整顿吏治” 的旨意。他轻轻抚摸着邸报上 “谢渊” 的名字,心中默念:“谢尚书,当年是我错了,今日总算还你一个清白。”

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京师了,南京将是他余生的归宿。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终于对得起自己当年随萧桓北征时的赤诚。

石崇、徐靖伏法后,朝局逐渐清明。周德在南京兵部安心任职,不再关注京师的权力斗争,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江南的军务上。他整顿漕运防务,加强江南卫所的训练,还亲自前往松江府巡查,解决了当地卫所军器陈旧的问题。

南京兵部尚书对他愈发器重,多次在奏折中举荐他:“周德虽曾有过,然醒悟后勤勉任职,整顿江南军务颇有成效,堪为可用之材。” 萧桓看到奏折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召回他,却也升了他的官,让他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接到升职的旨意时,周德正在巡查苏州卫。他望着江南的大好河山,心中满是释然。他知道,萧桓这是既肯定了他的功绩,又不愿让他再卷入京师的纷争,这份安排,对他而言,已是最好的结局。

这年深秋,周德再次来到档案库,取出德佑二年的旧档,仔细整理后,交给老吏:“这些档案都是国之瑰宝,务必妥善保管,让后人知晓当年的艰难与忠良的牺牲。” 老吏躬身应道:“周大人放心,下官定会妥善保管。”

离开档案库时,夕阳洒在院落里,给陈旧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周德望着远处的秦淮河,心中再也没有了愤懑与不甘,只剩下平静与坚守。他知道,自己的余生,将在南京度过,将在为江南军务操劳中度过,这既是对当年过错的弥补,也是对忠良精神的传承。

或许京师的朝堂上,还会有新的风波;或许谢渊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但这些,都与他无关了。他只愿守住江南的一方安宁,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正义与赤诚,便已足够。

片尾

南京的冬雪悄然而至,覆盖了兵部衙署的院落。周德坐在值房里,整理着今年的江南卫所考核册,案上的炭火燃得正旺,暖融融的。随从走进来,递给他一封家书:“大人,家中来信了,说公子在京师考中了秀才。”

周德接过家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提笔回信,嘱咐儿子 “务必勤勉读书,将来为官,当以谢太保为楷模,忠君爱国,清正廉明”。写完信,他将信仔细折好,装入信封,又取出那本被他翻得卷边的德佑二年密报副本,轻轻放在家书旁。

他想起自己当年的糊涂,想起谢渊的忠良,想起石崇的覆灭,心中满是感慨。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让他从一个被利用的党争棋子,变成了一个醒悟的留都官员;从一个执着于 “君恩” 的愤懑者,变成了一个坚守 “社稷” 的务实者。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秦淮河畔的景色一片银白。周德走到窗边,望着雪花飘落,心中一片平静。他知道,自己的余生,或许不会再有京师的荣光,却能在南京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一方安宁,弥补当年的过错。

夜深了,周德熄灭烛火,躺在榻上,很快便进入了梦乡。梦中,他回到了德佑二年的京师,看到谢渊在议事厅彻夜未眠,看到死士们慷慨赴死,看到萧桓在敌营中坚守气节。醒来时,眼角竟有泪痕 —— 那是悔恨的泪,也是释然的泪。

南京的雪还在下,覆盖了过往的过错,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周德知道,新的一天,他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责任要担。

卷尾语

《大吴通鉴?周德传》评曰:“德初为党争棋子,妄攻忠良,被贬而悟,阅旧档而知国难,递密信而揭阴谋,虽未返中枢,然在南京勤勉任职,终成善果。盖人之过,非不可改;心之悔,非不可赎也。” 周德的一生,恰似一场被党争裹挟的浮沉,从京师的愤懑发难到南京的悔悟坚守,他的每一次转变,都暗合着朝局的脉动。

石崇、徐靖的覆灭,印证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古训。他们以党争为刃,以权欲为饵,终究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成为朝局清明的垫脚石。而周德这枚被丢弃的棋子,却在悔悟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从阴谋的参与者,变成了正义的推动者,其意义远超个人命运的转折 —— 它昭示着,即便是深陷迷局的人,只要尚存一丝赤诚,便终能找到归途。

谢渊的坚守,则在这场余波中愈发耀眼。面对石崇的步步紧逼,他不卑不亢,以史实为盾,以民心为刃;面对周德的迟来醒悟,他未曾报复,尽显大臣之风。他的存在,如定海神针,让朝局在党争余波中始终未偏航向,也让 “忠良” 二字,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萧桓的处置,尽显帝王的权衡之术。对周德的冷处理,是维稳的智慧;对石崇的雷霆肃清,是惩恶的决心。他既借周德的密信揭穿了阴谋,又未让党争再次激化,最终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朝局的清明。

历史的尘埃落定,南京的档案库依旧阴冷,京师的奉天殿依旧庄严。周德的故事告诉我们: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党争或许汹涌,终究敌不过忠良的坚守与帝王的明断。而那些在风波中醒悟的人、坚守的人、明断的人,共同构成了大吴江山最坚实的脊梁。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