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65章 如来翻掌祥云罩,定,乾坤了!(2/2)

谢渊躬身行礼,声音比之前平稳了些:“陛下关怀,臣感激不尽。只是边镇的奏疏不能耽搁 ——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奏请增派火器,大同卫都督同知岳谦奏请增派粮饷,这些都需尽快处理,否则恐误边防大事。” 萧桓点头,从御案上拿起奏疏,递给谢渊:“你说得对,边防为重。这些奏疏你先带回兵部,与杨武商议后,明日呈奏朕。对了,那些证据,你要妥善归档,按《大吴档案管理则例》,分送六部与玄夜卫存档,以防日后再有人翻旧案。”

谢渊应道:“臣已安排妥当 —— 礼部尚书王瑾会将礼部副本与当票存入礼部档案库,加贴‘密档’封条,需礼部尚书与侍郎共同签字方可调取;户部尚书刘焕会将户部账册与赎金拨付记录存入户部‘德佑赎金卷’,派专人看管;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会将玄夜卫密档与张启主事的勘验报告存入玄夜卫北司密库,由秦飞统领亲自保管;臣也会将文书原件存入兵部‘德佑忠良卷’,与边镇战报一同归档,确保每一份证据都有多方备份,无丢失、篡改之虞。” 萧桓满意地点头:“你考虑周全,朕放心。对了,陈默统领的死士,你要好好抚恤 —— 他们当年为救朕,牺牲了五人,生者也多有伤残,不可忘了他们的功劳。” 谢渊道:“臣已令兵部侍郎杨武统计死士名单,为牺牲者的家属发放五十两抚恤金,生者升一级俸禄,安排在京营任职,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

谢渊离开后,萧桓召来周显,殿内只剩下他们两人,烛火的影子在墙上晃得更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周显躬身道:“陛下,方才朝会期间,臣的探子发现石崇与徐靖在殿后偏廊密谋 —— 石崇说‘三日之内必找机会毁了谢渊的证据,尤其是户部的赎金账册与礼部的副本’,徐靖则说‘可联络镇刑司的旧党余孽,在宣府卫制造瓦剌袭扰的假象,嫁祸谢渊防务不力’。另外,探子还发现石崇的亲信已悄悄联络了户部档案库的库吏,许以白银二百两,让库吏偷出谢渊的赎金账册,烧毁后嫁祸给库吏失职。”

萧桓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哦?他们还敢异动?看来朕今日的警告,还没让他们彻底安分。玄夜卫可有应对之策?” 周显道:“陛下放心,臣已令秦飞统领率北司探子,密切监控石崇、徐靖的府宅 —— 石崇府宅外安排了两名探子,记录所有往来访客;徐靖府宅外安排了三名探子,监听其与家人、下属的谈话。户部档案库那边,臣已派玄夜卫的人假扮库吏,混入档案库,若石崇的亲信敢动手,便可当场抓获。另外,宣府卫那边,臣已通知李默将军加强防务,派探子监控镇刑司旧党的动向,防止他们制造事端。”

萧桓点头,手指摩挲着玉玺上的纹路:“做得好。暂时不要动他们 —— 先看看他们要耍什么花招,等拿到确凿证据,再一并处置。这样既能让东列的官员心服口服,也能彻底肃清旧党余孽,避免日后再生事端。对了,陈默统领那边,你要多派些人手保护 —— 他知道当年死士送药的细节,是石崇等人的眼中钉,恐遭他们的毒手。” 周显应道:“臣遵旨,已令两名亲信探子暗中保护陈统领,他们住在陈统领府宅附近的民房里,陈统领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中,确保他的安全。”

萧桓拿起御案上的边镇奏疏,递给周显:“你看看,宣府卫近日有瓦剌游骑活动,李默将军请求增派火器,你让谢渊与张毅协调,务必在十日之内将火器送到,不可让瓦剌有可乘之机。另外,告诉谢渊,让他多关注大同卫的防务,岳谦将军虽勇猛,却缺乏谋略,需派有经验的副将协助他,京营副将秦云便不错,让秦云率五千士兵去大同卫,协助岳谦防务。” 周显接过奏疏,快速翻看后躬身:“臣会即刻将奏疏送兵部,提醒谢大人优先处理此事,同时传旨给秦云,令他三日内率军前往大同卫。”

次日清晨,六部官员便按萧桓的旨意行动起来,京师的官署早早便亮起了烛火,空气中弥漫着忙碌的气息。吏部衙署里,吏部侍郎张文召集了吏部的主事、司务等属吏,将《大吴官制?考核篇》铺在案上,手指点着其中的条款:“以往的考核,太看重‘资历’与‘推荐人’,导致不少无实绩却会钻营的官员得到升迁,而有实绩的官员却被埋没!从今往后,考核标准以‘实绩’为主 —— 边镇官员,考核‘防务稳固率、士兵满意度、粮饷使用效率’;地方官员,考核‘百姓满意度、赋税上缴率、灾情应对速度’;京官,考核‘职责完成率、公文处理效率、有无推诿记录’!你们现在就去整理近年来的官员考核档案,找出那些‘无实绩却靠党系升迁’的官员,列出名单,今日午时前交给我!” 属吏们纷纷点头,拿起档案册忙碌起来,吏部衙署里顿时响起了翻页的 “沙沙” 声。

户部衙署里,户部尚书刘焕与户部侍郎陈忠正对着江南赈灾的奏疏与边镇粮饷的清单讨论,案上堆满了账簿与文书。刘焕指着奏疏上的记载:“江南三州六县,受灾百姓约十万余人,需调拨粮饷十万两、帐篷五千顶、棉衣一万件,这些都要从国库调拨。陈忠,你现在就去国库清点,确保粮饷、物资充足,今日午时便安排车队送往江南,派户部主事王谦负责押运,王谦为人谨慎,不会出纰漏。” 陈忠点头,拿起清单起身:“属下这就去办!国库昨日刚收了江南的赋税银五万两,加上之前的结余,十万两粮饷足够;帐篷与棉衣都在京师的储备库,随时可以调拨。” 刘焕又指着边镇粮饷的清单:“宣府卫需粮三万石、白银一万两,大同卫需粮二万石、白银二万两,这些要在五日后调拨,你安排一下,派户部司务李平负责,李平熟悉边镇的路线,能尽快将粮饷送到。”

礼部衙署里,礼部侍郎林文正组织属吏整理德佑年间的谈判文书副本,每一份副本都用桑皮纸重新装订,盖上 “礼部存档印”,编号登记后放入特制的木盒中。林文对属吏们说:“这些副本要分三份,一份存礼部档案库,加贴‘密档’封条,需我与礼部尚书王瑾共同签字方可调取;一份送内阁存档,交内阁学士保管;一份送玄夜卫北司密库,由秦飞统领保管。另外,‘宝昌号’的掌柜,你们要妥善安置,安排他住在京师的驿馆里,派礼部的士兵保护,防止被旧党报复 —— 掌柜是谢大人当票的重要证人,不能出任何差错。” 属吏们应声而动,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书副本,生怕损坏,礼部衙署里透着严谨与郑重。

工部衙署里,工部尚书张毅正与工部侍郎周瑞查看火器制造的进度报表,案上还放着火器的图纸。张毅指着报表上的数字:“陛下要求十日之内送三千件火器到边镇,现在只造了一千件,还差两千件,时间紧迫!周瑞,你现在就去工部的火器工坊,督促工匠们加快进度,多派些工匠,实行两班倒,日夜赶工,确保十日之内完成三千件火器!另外,火器的质量要严格把关,每一件都要经过试射,不合格的不能送往前线,若因质量问题误了边防,谁也担不起责任!” 周瑞连忙点头,他如今已不敢再懈怠 —— 昨日朝会萧桓的警告还在耳边,若再出错,轻则罢官,重则流放。周瑞拿起报表起身:“属下这就去工坊,定不会延误工期!”

宣府卫的军营里,晨光刚透过帐篷的缝隙照进来,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便拿着萧桓的裁决圣旨,站在演武场的高台上,面对集结的将士们。李默的声音洪亮,透过寒风传到每个将士耳中:“将士们!陛下已下旨,谢大人无罪!那些诬陷谢大人‘慢待君父、私通瓦剌’的奸佞,已被陛下斥责,日后再有人敢造谣,便是与陛下为敌,与大吴为敌!” 将士们闻言,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 谢渊在边镇将士心中威望极高,德佑年间他为边镇筹粮饷、造火器,甚至亲自押粮赴险,将士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陛下为谢渊正名,将士们的士气瞬间提振,不少将士还举起兵器,高呼 “谢大人忠勇!陛下圣明!”

李默待欢呼声平息,继续道:“陛下还下旨,令工部尚书张毅在十日之内送三千件火器到宣府卫,户部尚书刘焕五日后调拨粮三万石、白银一万两到咱们这里!有了火器与粮饷,咱们的防务会越来越稳固!瓦剌若敢来犯,咱们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为大吴的百姓守住边疆!” 将士们再次欢呼,声音震得演武场周围的旗帜猎猎作响。李默随即下令:“各营将领即刻归营,加强防务巡逻,尤其是西北方向的烽燧,要安排专人值守,一旦发现瓦剌游骑,立刻点燃烽燧,通知各营做好战斗准备!” 将领们齐声应 “遵令”,转身快步归营,演武场上瞬间忙碌起来,士兵们的脚步声、兵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透着昂扬的斗志。

大同卫的军营里,都督同知岳谦也收到了萧桓的圣旨与周显的密信。岳谦召集了大同卫的将领,将圣旨与密信放在案上:“陛下已为谢大人正名,还令京营副将秦云率五千士兵来大同卫支援,三日后便到!另外,玄夜卫传来密报,镇刑司的旧党余孽可能会在大同卫制造事端,嫁祸咱们防务不力,咱们要多加防备!” 将领们闻言,都露出警惕的神色 —— 旧党在大同卫曾有不少亲信,当年石迁任镇刑司提督时,便在大同卫安插了不少密探。

岳谦指着防务地图,部署道:“从今日起,加强大同卫周边的巡逻,尤其是通往漠北的要道,要派精锐士兵值守;各烽燧要与宣府卫联动,每日午时、子时各联络一次,确保信息畅通;秦云将军的援军三日后抵达,咱们要提前准备好营地与粮草,迎接援军。另外,派探子密切监控镇刑司旧党的动向,若发现异常,立刻上报,不可擅自行动,以免中了旧党的圈套!” 将领们纷纷点头,躬身应 “遵令”。大同卫的防务在裁决的影响下,变得更加严密,将士们的士气也因陛下的支持而高涨,整个军营都透着一股积极备战的氛围。

边镇的消息通过玄夜卫的密探传到京师时,萧桓正在御书房与谢渊讨论边镇的后续防务。萧桓看着密报,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谢卿你看,只要朝堂团结,边镇的将士们便有了底气,防务也能稳固。这便是朕为何要坚决止党争、促协同的原因 —— 朝堂是根,边镇是叶,根稳才能叶茂;边镇是盾,百姓是心,盾固才能心安。” 谢渊躬身道:“陛下英明。如今六部联动,边镇安稳,旧党收敛,大吴中兴的根基已筑牢,只要咱们继续同心协力,定能开创天德盛世。”

石崇、徐靖得知边镇士气提振、六部联动、玄夜卫加强监控的消息后,心中满是忌惮,旧党的嚣张气焰彻底被打压下去。石崇的府宅里,深秋的落叶飘落在庭院中,无人清扫,透着几分萧瑟。石崇坐在书房的案前,看着手中的密信 —— 这是镇刑司旧党余孽送来的,说玄夜卫的探子已盯上他们的住处,劝石崇暂时不要行动。石崇将密信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脸色铁青:“没用的东西!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还敢来报信!”

徐靖坐在石崇对面,手中端着茶杯,却没心思喝,茶水早已凉透:“石大人,如今陛下信任谢渊,六部都听陛下的,玄夜卫又看得紧,咱们的人根本插不进去。毁证据、造事端的计划,恐怕很难实施。依我看,咱们还是暂时收敛锋芒,避避风头,等日后有机会再说。” 石崇叹了口气,靠在椅背上,眼神中满是不甘:“我也知道现在不是时候,可谢渊的威望越来越高,再等下去,咱们旧党就彻底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徐靖道:“话虽如此,可现在动手,无疑是自寻死路。玄夜卫的探子天天盯着咱们的府宅,咱们的一举一动都在陛下的眼皮底下,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石崇沉默良久,终于点头:“也只能如此。你立刻通知镇刑司的旧党余孽,让他们暂时不要异动,待风头过后再做打算。另外,周瑞那边,你去提醒他,好好在工部做事,不要再想着报复谢渊,若他敢惹出麻烦,咱们谁也保不住他。” 徐靖应道:“我知道了,我会即刻派人通知他们。” 两人正说着,石崇的亲信匆匆进来,递上一份情报:“大人,户部的粮饷已经送到江南,赈灾工作进展顺利,百姓都在称颂陛下与谢大人;边镇的火器也已开始制造,工部的工匠们日夜赶工,十日之内定能完成。” 石崇接过情报,看完后扔在案上,冷哼一声:“谢渊倒是会邀功!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让他身败名裂!” 徐靖看着石崇的模样,心中却明白,旧党的好日子,或许真的要结束了。

与此同时,被派去江南查赈灾粮饷的周德,也在途中收到了石崇的密信,让他趁机在江南制造事端,诬陷谢渊挪用赈灾粮饷。周德看着密信,想起萧桓的警告与罚俸的教训,最终将密信烧毁 —— 他不想再被旧党利用,只想好好查完赈灾粮饷,赎回自己的过错。周德对随从说:“加快赶路,早日抵达江南,查清赈灾粮饷的发放情况,如实奏报陛下。” 随从点头,加快了马车的速度,车轮滚滚,朝着江南的方向驶去,也朝着周德赎罪的方向驶去。

一个月后,奉天殿再次举行朝会,与上次的争吵不休不同,这次的朝会格外安静,只有官员们汇报政务的声音,透着井然有序的氛围。吏部侍郎张文首先出列,手中捧着《文官考核制度》修订草案与黜免官员名单:“陛下,吏部已修订完成《文官考核制度》,新增‘实绩考核细则’‘失职追责条款’,现呈请陛下批阅;另外,臣等整理近年来的官员考核档案,共找出无实绩却靠党系升迁的官员十二人,建议黜免其官职,永不叙用;同时,选拔有实绩的官员十五人,建议提拔任用,现列出名单,呈请陛下圣裁。” 萧桓接过草案与名单,仔细翻看后点头:“做得好!《文官考核制度》即刻颁布实施,黜免与提拔官员的名单,交由内阁审议后,再由朕最终裁定。” 张文躬身应 “遵旨”,退回列中,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吏部的积弊终于开始整顿。

户部尚书刘焕接着出列,手中捧着赈灾与边镇粮饷的汇报:“陛下,江南的赈灾工作已完成大半,十万两粮饷、五千顶帐篷、一万件棉衣已全部发放到受灾百姓手中,工部的水利工程也已开工,预计三个月内完工,可解决江南的水患问题;边镇的粮饷与物资也已全部送达,宣府卫、大同卫的将士们士气高涨,瓦剌游骑已退回漠北,近期无异动。” 萧桓满意地笑道:“好!民生安,边防固,这才是大吴该有的样子。刘卿,你辛苦了,后续的赈灾与粮饷调度,还要继续费心。” 刘焕躬身道:“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是臣的本分,不辛苦。”

刑部尚书周铁也出列,手中捧着平反案件的名单:“陛下,刑部已清查旧党诬陷案件五起,为五名官员平反 —— 其中三人已官复原职,两人因身体原因辞官,臣已按陛下旨意,为他们发放抚恤金;另外,臣等还查出镇刑司旧党余孽贪腐的案件三起,抓获涉案官员五人,现呈请陛下判处其罪。” 萧桓接过名单,看后道:“平反官员的抚恤金,从国库中优先拨付;贪腐官员,按《大吴律?贪腐律》严惩,以儆效尤。” 周铁躬身应 “遵旨”。

最后,谢渊出列,手中捧着边镇防务与火器制造的汇报:“陛下,兵部已完成边镇军籍核查,共清理虚报军籍三千人,节省粮饷五万石;与工部协同制造的火器,已完成三千件,全部送抵边镇,经试射,质量合格;京营副将秦云已率五千士兵抵达大同卫,协助岳谦将军防务,大同卫的烽燧联动体系已建成,与宣府卫的联络畅通无阻。臣恳请陛下,下一步重点整顿吏治与民生,为天德中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萧桓站起身,目光扫过殿内的官员,声音带着希望与坚定:“好!便按谢卿所言,以吏治为基,以民生为本,共兴大吴!诸卿,大吴的中兴,离不开你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愿你们同心协力,不负朕的信任,不负百姓的期望!” 官员们齐声应道:“臣等遵旨!愿为大吴中兴,鞠躬尽瘁!”

奉天殿的烛火此刻燃烧得格外平稳,映着官员们坚定的脸庞,金砖上的朝靴排列整齐,再也没有之前的 “东西分野”。萧桓看着这一幕,心中明白,天德年间的中兴之路,已在他的裁决下,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 朝堂清明,边镇稳固,百姓安乐,这便是他身为帝王,对列祖列宗、对大吴百姓最好的交代。

片尾

天德年间冬,大吴的朝局已彻底清明,中兴之势渐显。旧党方面,石崇、徐靖因玄夜卫的严密监控,再无异动,镇刑司的旧党余孽或被黜免,或被边缘化,再也无法掀起风浪;周德在江南查清赈灾粮饷的发放情况,如实奏报萧桓,还揪出两名挪用赈灾粮饷的地方官员,萧桓念其有功,免了他的罚俸,令他回京师任御史,周德自此洗心革面,专心查办吏治腐败,成为一名合格的言官。

吏治方面,张文修订的《文官考核制度》成效显着,官员们皆以 “实绩” 为目标,钻营党系的风气日渐消失;民生方面,江南的水利工程完工,灌溉良田百万亩,当年粮食丰收,百姓纷纷送 “万民伞” 至户部,刘焕将其转赠内阁,作为 “君臣同心” 的见证;边防方面,谢渊与岳谦、李默协同,建立了 “边镇联防体系”,瓦剌全年未敢袭扰,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商旅往来频繁,边镇的经济也渐渐复苏。

次年春,萧桓召集群臣,在奉天殿举行 “天德中兴表彰大典”,追封德佑年间牺牲的岳峰将军、赵武将军等忠良,赏赐谢渊、王瑾、周铁、周显、岳谦等人 —— 谢渊被加封为 “太傅”,仍兼领兵部尚书、御史台,赐黄金百两、良田千亩(谢渊坚辞良田,只受黄金,悉数用于边镇将士抚恤);王瑾被加封为 “太子少保”,周铁被加封为 “少保”,周显被加封为 “太保”,岳谦升为都督佥事。张文因 “整顿吏治有功” 被升为吏部尚书,林文因 “归档严谨有功” 被升为礼部尚书,周瑞因 “火器制造有功” 被免于追责,继续任工部侍郎。

大典之上,萧桓手持那叠德佑文书,对众臣道:“此文书不仅是谢卿的清白之证,更是大吴‘君臣同心、共渡难关’的见证!朕登基以来,最欣慰的便是看到诸卿放下党争、同心治国 —— 吏治渐清,民生渐安,边防渐固,这便是天德中兴的开始!朕愿与诸卿一同,以忠为魂,以民为本,以律为纲,开创属于大吴的盛世,不负列祖列宗的托付,不负百姓的期望!” 众臣齐声应和,声音震彻奉天殿,回荡在皇城上空,也回荡在每一位大吴百姓的心中。那一刻,阳光透过奉天殿的窗户,洒在金砖上,映着官员们的身影,温暖而坚定 —— 大吴的未来,正朝着清明与强盛,稳步前行。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年间奉天殿裁决之役,实为大吴中兴之枢纽。萧桓以帝王之智,察党争之弊,凭实证断是非 —— 非唯靠威,更靠理;非唯靠罚,更靠导。其拍案止争,护谢渊之忠,非私恩,乃辨忠奸以固社稷;斥周德之诬,非苛责,乃明律法以正官风;训群臣团结,非空言,乃定政务以安民生。谢渊以忠勇担纲,周显以监察护局,周铁以律法为据,王瑾、李默以实证相佐,六部协同,玄夜卫辅,终使朝堂从‘分野’归‘一统’,从‘争执’向‘务实’。”

御座上的紫檀纹路,记下了萧桓拍案的威严;金砖上的朝靴痕迹,映出了群臣从 “对立” 到 “同心” 的转变;那叠泛旧的德佑文书,纸页间的墨痕与指印,不仅是谢渊的清白之证,更是大吴 “君明臣忠、制度为基” 的见证 —— 帝王断事以实,故能服众;臣子行事以忠,故能成事;制度约束以严,故能止乱。三者合一,方能止党争、固社稷、安民生。

这场裁决告诉后世:朝堂之稳,不在无争,而在 “争而有界”—— 以实证为界,不凭臆测;以律法为界,不逾规制;以国事为界,不谋私怨。帝王之治,不在专断,而在 “断而有据”—— 据祖训以承基业,据律法以正纲纪,据民心以定方向。臣子之忠,不在盲从,而在 “忠而有实”—— 实心做事,不图虚名;实据护正,不徇私情;实绩报国,不负信任。

谢渊与萧桓的君臣相得,六部与玄夜卫的协同护局,终将载入大吴史册,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镜鉴 —— 同心者兴,务实者强,唯有君臣同心、朝野协力,方能让江山永固、百姓安乐,让中兴之业,绵延不绝。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