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87章 驿马嘶穿霜气骤,八百里尘飞铁走(2/2)

半个时辰后,御书房的门帘掀开,李嵩走出来,脸色不太好看。见萧栎站在廊下,李嵩愣了愣,随即走上前,语气带着 “关切”:“郡王,您是来递折子的?可是为石涛的事?石崇是复辟功臣,石涛年轻不懂事,或许有误会,不如从轻发落,别伤了功臣的心。”

萧栎看着李嵩,心里冷笑 —— 李嵩这是怕石崇倒了,自己的旧党地位也保不住。“李大人,” 萧栎语气平淡,“折子里是户部核查的田产清单,有农户的供词,有地契副本,不是误会。陛下英明,会做出公正决断。” 李嵩碰了个软钉子,只能讪讪地离开,心里暗忖:等会儿奏报来了,一定要想办法让陛下暂缓处理。

萧栎走进御书房时,萧桓正坐在御案前,手里拿着一份奏折,眉头皱得很紧 —— 是李嵩刚递的,说 “石崇是复辟重要功臣,若因小事追责,恐寒了其他功臣的心”。见萧栎进来,萧桓放下奏折,语气带着疲惫:“栎弟,你来得正好,李嵩说要保石崇,你怎么看?”

“皇兄,先看这个。” 萧栎将谢渊的《证据核验文书》和木牌递过去,“谢渊大人在大同卫废弃火药库找到的,‘工部乙字三号’木牌,是石崇调运火药的标记,账册核验属实,火药根本没运去京郊,被私运走了。” 他又将宗室联名折放在御案上,“还有这个,石涛强占京郊三百顷田产,农户失产沦为漕工,被克扣工钱,通州百姓说‘宁遇北元,不遇石家’,皇兄可以看看农户的供词。”

萧桓拿起木牌,指尖摩挲着刻痕,又翻开账册,目光扫过 “石崇” 的签名,再打开宗室折,农户供词里 “没田种只能去码头扛粮,一天工钱不够买半升米” 的字句,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他想起之前石崇弹劾谢渊 “阻挠查抄”,想起秦飞在黑石岭的埋伏(周显密报),想起李嵩在漕运查抄时的阻挠,所有的妥协和犹豫,在这一刻轰然崩塌。

“李嵩说石崇是功臣,可功臣就能私运火药、纵容侄子强占田产、害百姓受苦吗?” 萧桓的声音渐渐提高,手指捏着奏折,指节泛白,“朕复位是为了护江山、护百姓,不是为了让功臣变成蛀虫!” 他猛地将两份文书拍在御案上,震得案上的茶杯都晃了晃,“传朕旨意:石崇即刻从大同卫回京城待职,不必再参与核查;玄夜卫暂由周显代管,秦飞协助周显,不得擅自调遣;石涛即刻收押,由户部尚书刘焕牵头,刑部侍郎刘景协助,彻查其贪腐之事!”

旨意刚拟好,李德全正要去传旨,李嵩又匆匆走进御书房,手里拿着一份吏部的文书:“陛下,不可!石崇掌镇刑司,熟悉旧党情况,若将他召回待职,旧党恐生乱;石涛是石崇的侄,若严惩,石崇必心寒,到时候玄夜卫北司的秦飞大人,怕是也会有异议。”

萧桓抬起头,目光冷冽地看着李嵩,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李卿,旧党乱不乱,要看朕是否护百姓、辨忠奸,不是靠纵容贪腐。石崇私运火药,关乎北境安危;石涛强占田产,害百姓失所,这不是小事,是重罪!” 他顿了顿,拿起宗室折里的农户供词,扔在李嵩面前,“你看看这些供词,农户连饭都吃不饱,你还在说‘从轻发落’,你的心,是被权欲蒙住了吗?”

李嵩被问得脸色发白,却仍不甘心:“陛下,石崇若倒,秦飞、徐靖等人怕是会……” “秦飞若敢有异,朕连他一起查!” 萧桓打断他,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周显代管玄夜卫,会盯着秦飞的动向;徐靖在诏狱署的小动作,朕也知道,等石涛的案子查完,就轮到他!李卿,你若再为旧党求情,朕就先查吏部的铨选问题 —— 你门生张文在漕运查抄时拖延,你以为朕不知道?”

李嵩吓得浑身一哆嗦,再也不敢说话,躬身退了出去。御书房里,萧桓看着李嵩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 他知道,罢免石崇只是开始,旧党盘根错节,接下来的彻查,定会遇到更多阻力,但他不能退,为了大同卫的火药,为了通州的农户,为了大吴的江山。

李德全拿着圣旨,快步走出御书房,分四路传旨:一路去大同卫,命石崇回京待职;一路去玄夜卫衙署,命周显代管;一路去通州,命当地卫所收押石涛;一路去户部和刑部,命刘焕、刘景牵头查案。

周显接到圣旨时,正在玄夜卫衙署整理石崇的罪证 —— 他早就收集了秦飞协助石崇私运火药的密报,就等萧桓的旨意。“大人,要不要现在就控制秦飞?” 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问道。周显摇头,语气沉稳:“先代管玄夜卫,收走秦飞的调兵权,等谢大人的后续证据到了,再一并拿下,免得打草惊蛇。”

刘焕接到圣旨时,正在户部核查石涛的田产账册。“陈忠,你立刻带户部吏员去通州,协助卫所收押石涛,查封他的庄园和粮仓。” 刘焕下令,语气坚定,“记住,要保护好农户的供词和地契副本,不能让石涛的人销毁证据。” 陈忠躬身应 “是”,立刻召集人手出发 —— 他知道,这是扳倒旧党的好机会,绝不能出错。

通州卫所接到圣旨时,石涛正在庄园里喝酒,得知要被收押,当场掀了酒桌,想让家丁反抗。“石大人,陛下有旨,反抗就是抗旨,株连九族!” 卫所千户厉声喝道,身后的兵卒举起刀,家丁们吓得不敢动。石涛看着围上来的兵卒,脸色惨白,最终被戴上镣铐,押往京城诏狱。

大同卫驿站里,石崇正焦躁地等着秦飞的消息,想知道密探是否截下了奏报。突然,驿站驿丞走进来,手里拿着圣旨,躬身道:“石大人,陛下有旨,请您接旨。” 石崇心里一沉,有种不祥的预感,却还是强装镇定,跪下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刑司副提督石崇,赴大同卫核查火药,查案不力,着即刻回京待职,不必再参与核查;玄夜卫暂由周显代管,钦此。” 宣旨太监的声音落下,石崇愣在原地,半天没反应 ——“查案不力” 只是借口,他知道,谢渊的证据肯定到了京城,萧桓已经开始怀疑他了。

“公公,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石崇起身,拉着宣旨太监的手,语气带着恳求,“臣还在查火药的去向,再给臣几天时间,定能查个水落石出!” 宣旨太监抽回手,语气冷淡:“石大人,陛下的旨意已下,您还是尽快收拾行李,回京待职吧,别让杂家为难。”

石崇看着宣旨太监离开的背影,双腿一软,瘫坐在椅子上。他突然想起谢渊举起木牌时的眼神,想起户部主事核验证据时的郑重,想起秦飞密探可能失败的消息 —— 所有的侥幸,在这一刻彻底崩塌。“完了…… 都完了……” 石崇喃喃自语,指尖颤抖着拿起茶杯,却没拿稳,茶杯摔在地上,碎成几片,像他此刻的处境。

京城吏部衙署里,张文接到李嵩的密信,得知石涛被收押,刘焕、刘景要查案,立刻召集吏部吏员:“石涛的案子涉及宗室田产,按规制需要先核查地契的真伪,你们把所有相关的地契档案都调出来,仔细核对,一天核对不完就两天,务必不能出错。” 他知道,只要拖延时间,就能给石崇串供的机会,或许还能找到 “地契伪造” 的借口,帮石涛脱罪。

刘焕很快得知了张文的小动作,立刻带着户部吏员赶到吏部:“张大人,陛下有旨,石涛的案子要尽快彻查,地契的真伪,户部已经核查过,有农户的供词和旧地契副本佐证,不必再重复核对。” 刘焕将户部的核查文书放在张文面前,语气冷硬,“若是张大人再拖延,耽误了查案,臣就只能奏请陛下,派周显大人的玄夜卫来协助核查了。”

张文看着刘焕身后的户部吏员,又看了看文书上的户部印鉴,知道拖延不下去了,只能不甘地让吏员配合调阅档案。与此同时,秦飞在玄夜卫北司得知周显代管玄夜卫,收走了他的调兵权,吓得脸色发青 —— 他知道,自己协助石崇私运火药的事,早晚都会被查出来,只能悄悄派人给石崇送信,让他赶紧销毁证据。

谢渊在大同卫接到萧桓的旨意,知道石崇已被召回,心里松了口气。“杨武,你继续留在大同卫,查火药的去向,尤其是跟瓦剌的联系,找到人证物证。” 谢渊下令,语气坚定,“我先回京,配合周显大人,彻查石崇的党羽。” 杨武躬身应 “是”,目光里满是敬佩 —— 谢渊为了查案,不顾个人安危,这份坚守,让他深受触动。

萧栎在宗室府接到通州农户的感谢信,信里说 “石涛被收押,田产要还给我们了,终于能回家种地了”。萧栎看着信,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彻查旧党,还朝堂清明,还百姓安稳。

御书房里,萧桓看着谢渊送来的后续密报(大同卫军卒证实看到石崇的人运火药出城)和刘焕送来的石涛贪腐清单(贪污租金五万两),眼神变得越来越坚定。他拿起笔,在御案上写下 “彻查旧党,护我大吴” 八个字,墨汁透纸背,像在宣告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风从御书房的窗棂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却驱散了之前的阴霾。奉天殿的阴影里,终于透出了一丝清明,而这丝清明,正因为忠良的坚守和帝王的明断,渐渐扩大,照亮了大吴朝的前路。

片尾

石崇回京后,试图与秦飞、徐靖串供,销毁私运火药的证据,却被周显的暗卫发现,证据被当场缴获。谢渊从大同卫带回关键人证(石崇的亲信,供述私运火药给瓦剌的细节),与之前的木牌、账册形成完整证据链。

萧桓下旨,将石崇、秦飞、徐靖打入诏狱,命周显、谢渊、刘焕、周铁组成专案组,彻查旧党。李嵩因包庇旧党、纵容张文拖延查案,被革去吏部尚书之职,贬为庶民;张文被押入刑部审讯,供出旧党更多贪腐细节。

石涛强占的田产全部归还农户,通州漕运码头的监工制度被废除,漕工的工钱提高三成。大同卫的火药虽未全部追回,却找到了瓦剌持有 “大吴工部” 印记火药的证据,谢渊据此调整边防部署,加强对瓦剌的防御。

朝堂上,旧党势力土崩瓦解,刘玄(内阁首辅)、谢渊、周显、刘焕等忠良重臣执掌要职,宗室与朝臣同心协力,大吴朝的朝局,终于从阴霾笼罩走向清明初透。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大同证现,实为大吴朝‘拨乱反正’之关键转折点。谢渊于焦土觅铁证,显忠良之坚守;萧栎聚宗室呈民忧,显宗室之担当;萧桓弃妥协断奸佞,显帝王之明断。旧党虽盘根,终难敌铁证如山、民心所向,李嵩之护、秦飞之阻、张文之拖,皆为徒劳。”

大同废墟的木牌刻着奸佞之罪,宗室折页载着百姓之苦,奉天殿旨破着旧党之网 —— 这场转折告诉后世:江山之固,不在权臣之强,而在忠良之守、帝王之明、百姓之信;朝局之暗,终难掩铁证之光,纵有旧党相护,纵有妥协犹豫,只要坚守正义,终能迎来清明。

谢渊的铁证、萧栎的民忧、萧桓的决断,终让大吴朝走出阴霾,而这场 “清明初透” 的转折,也为后世留下治道之启示:为官者当守初心护百姓,为君者当辨忠奸固江山,如此,方能让王朝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大同证现留给大吴朝,也留给后世的最珍贵遗产。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