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被问得脸色发白,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周铁不再理会他,当即下令:“传本部钧旨,命翰林院典籍官即刻调取谢大人历年奏疏底稿;命吏部主事携带失印公文及贡墨领用台账前来;命玄夜卫北司速调青州府奏报与驿站双份存档;命张启大人率文勘官团队,即刻对密信与所有调取的证据进行比对核验,务必在三日内拿出结果!”
“臣遵旨!” 在场的各部门官员纷纷躬身领旨,转身快步走出刑堂,前往调取证据。徐靖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一旦所有证据被调取核验,自己的伪证将彻底暴露,这场构陷的闹剧,也将走到尽头。
刑堂之上的秩序虽已稳定,但暗处的博弈却并未停止。徐靖趁着周铁与秦飞商议后续事宜的间隙,悄悄给身边的石党成员赵达递了一个眼色。赵达心领神会,借口如厕,悄悄退出了刑堂。
在刑堂外的僻静廊道,赵达早已安排好的亲信正等候在此。他快步走上前,压低声音道:“速去告知石大人,审讯失利,周铁已下令调取多部门存档核验证据,情况危急,让他尽快想办法!” 亲信不敢耽搁,连忙点头,转身快步离去。
赵达返回刑堂时,脸上已恢复了镇定,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他悄悄走到徐靖身边,低声道:“已派人去报石大人,想必他会有对策。我们只需拖延时间,等待石大人的指示。” 徐靖微微点头,心中稍定,却依旧充满了焦虑 —— 他知道,三日内证据便能核验完毕,若石崇没有有效的对策,自己必将身败名裂。
与此同时,石崇在府中接到了赵达的密报,顿时怒不可遏,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废物!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他来回踱步,脸色阴沉得可怕。身边的亲信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现在该怎么办?若证据被核验,徐大人那边恐怕……”
“怕什么!” 石崇打断他的话,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周铁调取存档又如何?我们有的是办法阻止他!传我命令,命人暗中拦截前往翰林院、吏部的差官,拖延他们调取证据的时间;再命镇刑司旧部,潜入玄夜卫北司与驿站,销毁与萧煜死亡、密信伪造相关的证据;另外,派人去天牢,给徐靖带话,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咬紧牙关,不能认罪,只要撑过三日,我便会发动兵变,到时候一切都将逆转!”
亲信躬身应道:“属下这就去办!” 石崇看着亲信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疯狂 ——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么兵变成功,掌控朝政,要么彻底失败,身首异处。他只能孤注一掷,赌上所有的一切。
刑堂内,谢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早已洞悉石崇的阴谋。他悄悄走到秦飞身边,低声道:“秦大人,石党必然会派人拦截差官、销毁证据,还请你加强对各部门存档的保护,同时派人护送差官,确保证据能顺利调取。另外,需加强对天牢的守卫,防止石党杀人灭口。”
秦飞点头道:“谢大人放心,我早已料到石党会有此举动,已命玄夜卫缇骑暗中保护各部门存档,并护送差官,绝不会给他们可乘之机。天牢那边也已加派兵力,确保徐靖的安全,等待他吐露真相。”
谢渊微微颔首,心中稍感欣慰。他知道,这场与石党的斗争,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证据的核验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确保正义能够最终战胜邪恶。
周铁的命令下达后,大吴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一场跨越多个部门的证据核验工作正式展开。按照《大吴官制》的规定,翰林院、吏部、玄夜卫、驿站等部门虽各司其职,却相互制衡,任何重大案件的证据核查,都需多部门协同配合,确保结果的公正与准确。
翰林院典籍官接到命令后,即刻前往藏书阁,调取谢渊历年的奏疏底稿。藏书阁由翰林院与御史台共同管理,门禁森严,每一份文书的调取都需登记备案,并有两名以上官员在场监督。典籍官按照年份,逐一查找,很快便找到了谢渊在天德元年至天德二年的所有奏疏,共计三十五卷,每一卷都用西域朱砂贡墨书写,笔锋锐利,与密信的笔迹截然不同。
吏部主事则携带失印公文与贡墨领用台账,火速赶往刑部。失印公文存于吏部密室,有三重锁钥看管,分别由吏部尚书、侍郎与主事保管,需三人同时在场才能取出。贡墨领用台账则详细记录了谢渊历年领用西域朱砂贡墨的时间、数量与用途,每一笔都有谢渊的签名与兵部的签章,并无使用普通墨书写宗室文书的记录。
玄夜卫北司的行动更为迅速,秦飞亲自带队,前往青州府驻京办事处调取奏报,并派人前往驿站,提取双份存档。玄夜卫作为特务机构,拥有调阅各部门档案的特权,同时也受到御史台的监督,确保其不会滥用职权。经过仔细核查,青州府的奏报与玄夜卫的调查报告完全吻合,详细记录了萧煜的发病、诊治及下葬过程;驿站的双份存档则显示,谢渊与青州宗室的往来文书,皆为边防粮草调度之事,且都有兵部与驿站的双重签章,与徐靖所呈的伪造记录截然不同。
张启带领文勘官团队,在刑部专门的文勘室展开工作。他们利用放大镜、墨色分析仪等工具,对密信与谢渊的奏疏底稿进行详细比对,逐一记录两者在墨色、笔迹、印章上的差异。经过初步分析,文勘官团队得出结论:密信所用墨为普通松烟墨,笔迹为刻意模仿,印章为仓促仿造,与谢渊的真迹存在诸多本质差异,可初步判定为伪造。
各部门的证据调取与核验工作,严格按照《大吴刑律》与官制规定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印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这不仅体现了大吴官制的严谨性,也确保了证据的真实性与权威性,让石党想要销毁证据、篡改记录的阴谋难以得逞。
徐靖在堂中得知各部门正在积极调取证据,心中的焦虑愈发严重。他知道,一旦这些证据被呈到公堂之上,自己的所有谎言都将被彻底戳穿,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惩罚。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石崇的计划能够成功,能够及时发动兵变,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在证据调取与核验的过程中,刑堂内的中立派官员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他们既忌惮石党的权势,担心事后遭到报复,又被谢渊的忠直与百姓的公论所打动,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与职责。
吏部侍郎张文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与石党成员素有往来,也曾接受过石崇的一些好处,此刻心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知道谢渊的辩解有理有据,证据核验后很可能会洗清冤屈,若此时继续偏袒石党,日后必将受到牵连;另一方面,他又害怕石崇兵变成功后,会对自己进行报复,危及自身与家人的安全。
张文的神色变化被旁边的户部侍郎陈忠看在眼里。陈忠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向来看不惯石党的所作所为,此刻见张文犹豫不决,便低声道:“张大人,为官者当以公道为先,以社稷为重。石党构陷忠良,通敌叛国,已是天怒人怨,其败亡只是时间问题。我们若此时偏袒奸佞,日后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若坚守公正,协助查清真相,不仅能保全自身,更能为大吴江山立下功绩,名留青史。何去何从,还请大人三思。”
张文闻言,心中一震,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谢渊为国家所做的一切,想起了百姓的声讨,也想起了石党平日的嚣张跋扈,心中的天平渐渐向公正倾斜。他点了点头,对陈忠道:“陈大人所言极是,我明白了。日后若有需要,我定会全力配合,协助查清此案。”
类似的对话在中立派官员之间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中立派官员认清了石党的真面目,放弃了侥幸心理,选择坚守公正,支持调取证据,彻查此案。他们纷纷表示,将全力配合主审官的工作,无论遇到何种压力,都将坚持真相,绝不妥协。
石党成员见中立派官员纷纷倒向谢渊,心中充满了恐慌。赵达试图再次拉拢中立派官员,暗中许诺事成之后给予高官厚禄,却被大多数官员拒绝。一位中立派御史甚至直言道:“赵大人,石党大势已去,你还是早日回头,坦白交代,或许还能从轻发落,否则,只会自取灭亡。”
中立派官员的转变,进一步孤立了石党成员,也让刑堂的局势更加明朗。周铁看着这一切,心中倍感欣慰,他知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石党的阴谋终将破产,正义终将得到伸张。
在证据调取与核验的过程中,谢渊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坚定。他立于堂中,虽身着赭色囚服,却依旧身姿挺拔,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焦虑与不安,只有对真相的期盼与对江山的牵挂。
他知道,这场审讯不仅关乎自己的清白,更关乎大吴的未来。石党一日不除,朝堂便一日不得安宁,百姓便一日不得安居乐业。他必须坚守到底,不仅要洗清自己的冤屈,还要借助这次机会,彻底揭露石党的阴谋,为后续的清奸行动奠定基础。
期间,有石党成员暗中向谢渊递话,许诺只要他认罪,便会保他家人平安,并给予他高官厚禄。谢渊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谢渊一生忠君爱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岂能与尔等奸佞同流合污,玷污自己的清白与忠魂?”
他还利用这段时间,向周铁与秦飞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石崇狗急跳墙,很可能会提前发动兵变,还请二位大人加强皇城与京营的防务,密切关注石党成员的动向,确保陛下与朝堂的安全。另外,需尽快查清石党私通北元、毒杀忠良的罪行,将所有党羽一网打尽,以绝后患。”
周铁与秦飞深以为然,当即下令加强皇城守卫,并命玄夜卫密切监视石崇府邸及党羽住处的动向。他们对谢渊的敬佩愈发深厚 —— 身陷囹圄却依旧心系国事,这样的忠良,才是大吴江山的真正基石。
谢渊看着堂外忙碌的差官,心中充满了对正义的信心。他知道,无论石党如何狡辩,如何反扑,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他们的阴谋终将被彻底戳穿。他相信,三日后,当所有证据都呈现在公堂之上,真相必将大白于天下,奸佞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大吴的朝堂,也将迎来新的清明。
刑堂的烛火渐渐西斜,映照在谢渊的身上,给他的囚服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他的身影在烛光中显得愈发高大,那是忠肝义胆的写照,是坚守正义的象征,也是大吴江山的希望所在。
随着证据调取工作的推进,刑部大堂的气氛愈发凝重。各部门的差官陆续返回,将调取的奏疏底稿、公文、台账、奏报等证据一一呈给主审官。张启带领文勘官团队,正连夜对这些证据进行详细比对与分析,刑堂旁的文勘室内,灯火通明,众人各司其职,不敢有丝毫懈怠。
徐靖坐在堂侧的椅子上,如坐针毡,眼神死死地盯着文勘室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他知道,自己的命运,石党的命运,都将在三日后的证据核验结果中尘埃落定。他试图与外界联系,却发现自己早已被玄夜卫暗中监视,任何与外界的私下接触都被阻止,只能被困在刑堂中,等待最后的审判。
石崇在府中得知各部门证据调取顺利,心中的焦虑达到了顶点。他知道,兵变的计划必须提前实施,否则一旦证据核验完毕,徐靖认罪,自己的所有罪行都将暴露。他当即召集赵达、秦云等核心党羽,召开紧急会议,敲定兵变的具体细节:“明日凌晨,秦云率京营第三营突袭奉天殿,控制陛下;赵达率镇刑司旧部围攻刑部与玄夜卫北司,销毁证据,救出徐靖;我率亲信入宫,拥立成王萧瑾为帝,大事可成!”
秦云与赵达纷纷领命,转身离去,开始调动兵力,准备兵变。石崇看着他们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疯狂的光芒 —— 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孤注一掷,用武力来扭转败局。
周铁与秦飞也察觉到了石党的异动,玄夜卫的密探回报,石崇府邸灯火通明,京营第三营的兵力正在暗中集结。两人当即商议对策:“秦大人,石崇大概率会在明日发动兵变,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周大人放心,我已命岳谦率京营第一营、第二营暗中布防,控制京城各关键据点;周显大人也已率玄夜卫缇骑,加强皇城与天牢的守卫,只要石党敢动手,我们定能将其一网打尽!”
谢渊得知石党即将发动兵变的消息后,心中并不意外。他对周铁与秦飞道:“二位大人,石党兵变,正是将其彻底清剿的绝佳时机。我们可将计就计,假意不知,待其进入预设的包围圈,再一举将其歼灭。同时,需尽快将证据核验完毕,在兵变平定后,当众公布石党的罪行,以安民心,以正朝纲。”
周铁与秦飞点头称是,当即下令文勘官团队加快工作进度,务必在兵变发生前完成证据核验。刑堂内外,一场围绕着证据核验与兵变的暗战已然打响,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一场决定大吴命运的风暴,即将在黎明时分爆发。
刑堂的烛火依旧燃烧着,映照在堆积如山的证据上,也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有人焦虑,有人恐慌,有人坚定,有人疯狂。三日后的证据核验,明日的兵变,将彻底改变大吴的命运,而正义与邪恶的终极对决,也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片尾
文勘官团队连夜奋战,证据核验工作已接近尾声,即将得出最终结论;石崇、赵达、秦云等人已完成兵变部署,京营第三营悄然集结,只待黎明时分的进攻信号;周铁、秦飞、岳谦等人也已布下天罗地网,京营第一营、第二营与玄夜卫缇骑严阵以待,准备将石党一网打尽;谢渊在刑堂中闭目养神,看似平静,实则在暗中梳理石党的所有罪行,准备在兵变平定后,协助主审官彻底清算奸佞;中立派官员纷纷表态,将坚决支持朝廷,反对兵变,维护朝堂的稳定。
黎明将至,一场关乎大吴江山命运的血战与审判,即将同时拉开序幕。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冬刑堂沸议之役,实为大吴朝堂民心向背与官制制衡的集中彰显,亦是忠奸对决的关键铺垫。徐靖持伪证困兽犹斗,石党凭权势疯狂反扑,实乃‘穷途末路、负隅顽抗’;谢渊以忠直立心,老臣以道义发声,百姓以公论造势,尽显‘公道在人、正义不泯’。
此役之核心,在于公论与官制的双重发力:公论虽无强制之力,却能凝聚人心,形成碾压奸佞的舆论洪流;官制虽有派系掣肘,却能凭借多部门联动的制衡机制,确保证据核查的严谨性,让伪证无处遁形。徐靖与石党的困境,不仅是个人的败局,更是奸佞违背民心、藐视官制的必然结果;谢渊的坚守,不仅是个人的清白之战,更是忠良守护纲纪、扞卫正义的使命担当。
史载元兴帝萧珏曾言‘民心者,国之根本;官制者,国之纲纪。根本稳固,则国脉绵延;纲纪严明,则奸邪自除’,此役恰印证此言。天德朝这场刑堂沸议,留给后世最珍贵之训,莫过于‘公论不可违,官制不可滥’—— 无论权势如何滔天,都无法压制民心的呼声;无论阴谋如何缜密,都难以突破官制的制衡。
证据核验的完成与兵变的临近,标志着大吴朝堂清奸除佞的决战已进入倒计时。愿后世为官者皆以此为鉴,敬畏民心,恪守官制,坚守公正,严惩奸佞,方能护朝堂清明,保江山长治久安,不负百姓所托,不负列祖列宗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