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明水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西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5°15′至126°30′、北纬47°00′至47°40′之间。全县幅员面积2400平方公里,下辖5镇7乡,分别为明水镇、兴仁镇、永兴镇、崇德镇、通达镇,以及双兴乡、永久乡、树人乡、光荣乡、繁荣乡、通泉乡、育林乡,常住人口约19万人。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以黑钙土为主,肥力较高,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同时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产业也较为发达。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明水县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为东胡、鲜卑等古代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清代以前,此地未设正式行政建制,属科尔沁蒙古杜尔伯特部游牧区域。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开放蒙荒,山东、河北等地移民陆续迁入明水地区垦殖,逐渐形成村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明水地区划归拜泉县管辖,设明水镇(因境内有“明水泉子”而得名,泉眼清澈见底,故名“明水”)。民国二年(1913年),经民国政府批准,从拜泉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置明水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兰道,县治设于明水镇,“明水县”名称沿用至今。
1932年,明水县被日军占领,属伪满龙江省管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明水县成立人民政府,先后隶属于黑龙江省、嫩江省;1947年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为黑嫩省,明水县属黑嫩省;1949年黑嫩省分设黑龙江省和嫩江省,明水县复属黑龙江省;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后,仍属黑龙江省;1999年地级绥化市成立,明水县划归绥化市管辖。
(二)文化脉络
明水县的文化脉络以“移民农耕文化”为核心,融合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清代以来,大量中原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生活习俗和民间艺术,与当地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文化传承方面,明水县注重对传统民俗、民间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东北大秧歌、二人转、民间剪纸、农民画等艺术形式在当地流传广泛。作为农业大县,农耕文化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如传统农具的使用、农事节气的庆祝、粮食加工技艺等,均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明水县的红色文化也较为突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明水县历史上涌现出多位在不同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涵盖革命、农业、文化等领域,以下为部分代表性人物:
1. 李兆麟(1910-1946):东北抗日联军着名将领,虽非明水籍,但曾在明水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至1940年,李兆麟率抗日联军部队在明水北部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斗争,多次袭击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势力,为明水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
2. 王尚廉(1913-1998):明水县兴仁镇人,早期革命工作者。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明水地区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参与组织抗日武装,为明水地区的解放事业奠定了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明水县人民政府领导职务,致力于当地农业和教育事业发展。
3. 张富贵(1928-2010):明水县树人乡人,农业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带领村民改进种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195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60年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为明水县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4. 刘凤英(1940- ):明水县永久乡人,民间剪纸艺术家。自幼学习剪纸技艺,作品题材以农村生活、民俗风情、花鸟鱼虫为主,风格简洁质朴、线条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剪纸大赛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收录入《黑龙江民间剪纸集》,是明水县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二)历史遗址
1. 新石器时代遗址:明水县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以“通泉乡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位于通泉乡境内,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文物,包括石斧、石锛、陶罐、陶碗等,距今约4000-5000年,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研究明水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明水泉子遗址:位于明水镇境内,是明水县名称的由来地。遗址内保留有古代泉眼遗迹,周边发现了清代早期移民居住的房屋地基、农具残片等,见证了明水地区从游牧之地向农耕村落转变的历史过程。现遗址周边已建成小型纪念广场,立有“明水泉子”石碑,供群众参观纪念。
3. 抗日联军密营遗址:分布于明水县北部育林乡、树人乡境内,包括多处抗日联军密营、战壕、粮仓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此建立秘密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遗址内出土了枪支弹药、军用锅、马刀等文物,记录了抗日联军在明水地区的斗争历史。现部分遗址已被修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群众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
4. 明水县老县衙遗址:位于明水镇中心区域,为1913年明水县设县后修建的县衙所在地。遗址保留了部分房屋地基、院墙残垣以及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石碑、石狮子等文物,反映了明水县近代行政建制的变迁,是研究当地近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10年,当地政府对遗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增设了历史介绍牌,方便群众了解其历史背景。
5. 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明水镇西北部,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陵园内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明水地区牺牲的革命烈士,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烈士姓名和事迹。陵园内还设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展示烈士遗物、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是明水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和学生都会前来祭扫缅怀。
四、各乡镇简介
(一)5镇
1. 明水镇:明水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镇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6个社区。境内交通便利,明海公路、明沈公路穿境而过,设有明水汽车站,是全县交通枢纽。镇内拥有明水县博物馆、明水县文化体育中心、革命烈士陵园等文化设施,以及多家商场、超市、医院,生活配套完善。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工业以粮食加工、机械维修、服装加工为主,是明水县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乡镇。
2. 兴仁镇:位于明水县城东南部,距县城约25公里,镇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镇内交通便利,明兴公路穿境而过,农业以玉米、大豆、水稻种植为主,是明水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特色产业为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镇内有多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和蔬菜大棚,产品销往周边市县。镇内设有兴仁镇文化站,经常举办农民文艺汇演、书法绘画展览等活动,文化氛围浓厚。
3. 永兴镇:位于明水县城西南部,距县城约30公里,镇域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特色产业为肉牛养殖和中草药种植(如板蓝根、防风),镇内有肉牛养殖合作社和中草药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增收。永兴镇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清代移民村落遗址,镇内永兴村是县级文明村,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善。
4. 崇德镇:位于明水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约35公里,镇域面积约220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镇内交通便利,明林公路穿境而过,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林业资源较为丰富,镇内有崇德林场,主要种植杨树、松树等树种,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如养蜂、种植食用菌)。崇德镇民间艺术活跃,东北大秧歌、二人转表演团队众多,每逢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5. 通达镇:位于明水县城东北部,距县城约20公里,镇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特色产业为淡水养殖(如鲤鱼、鲫鱼养殖),镇内有多处小型水库和池塘,既是灌溉水源,也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通达镇注重生态保护,镇内有多处湿地,栖息着多种水鸟,是生态观光的理想之地。
(二)7乡
1. 双兴乡:位于明水县城东部,距县城约15公里,乡域面积约17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特色产业为烤烟种植和禽类养殖(如肉鸡、蛋鸡养殖),是明水县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乡内设有双兴乡烤烟技术服务站,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烤烟,提高产量和质量。
2. 永久乡:位于明水县城南部,距县城约22公里,乡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农业以玉米、大豆、水稻种植为主,因粮食产量稳定而得名“永久”。乡内拥有永久乡农机合作社,配备大型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永久乡民间剪纸艺术发达,乡内有多个剪纸艺人,作品在省市内具有一定知名度。
3. 树人乡:位于明水县城北部,距县城约28公里,乡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乡域北部靠近林区,农业以大豆、玉米种植为主,林业资源丰富,盛产木材、山野菜(如刺老芽、蕨菜)、野生菌类(如榛蘑、元蘑)。树人乡是抗日联军活动的重要区域,境内有多处抗日联军密营遗址,乡内设有红色文化纪念馆,展示抗日斗争历史。
4. 光荣乡:位于明水县城西部,距县城约30公里,乡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特色产业为甜菜种植和养羊业,乡内有甜菜加工厂和养羊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光荣乡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硬化率高,人居环境良好,是绥化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
5. 繁荣乡:位于明水县城西南部,距县城约32公里,乡域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特色产业为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乡内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厂,生产淀粉、粉条等产品,产品销往省内外。繁荣乡文化活动丰富,乡内有繁荣乡民间艺术团,经常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6. 通泉乡:位于明水县城东南部,距县城约18公里,乡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乡内有多处泉眼,水资源丰富,农业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同时发展渔业养殖。通泉乡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乡内注重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定期组织群众参观遗址,了解当地历史。
7. 育林乡:位于明水县城北部,距县城约40公里,乡域面积约230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乡域内林业资源丰富,有育林林场,主要种植落叶松、红松等树种,农业以大豆、玉米种植为主,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如中草药种植、野生动物养殖)。育林乡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清新,是休闲避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五、必游景点
(一)自然生态景点
1. 明水县人民公园:位于明水镇中心,是明水县最大的城市公园,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公园内绿树成荫,设有人工湖、假山、凉亭、健身广场、儿童游乐区等设施,是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主要场所。人工湖可划船、垂钓,湖边铺设步行道,适合散步观景;健身广场配备各类健身器材,每天吸引大量群众前来锻炼;儿童游乐区有滑梯、秋千等设施,是亲子游玩的理想之地。
2. 通达镇湿地景区:位于通达镇境内,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松嫩平原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内水草丰美,芦苇丛生,栖息着丹顶鹤、白鹭、野鸭、大雁等多种水鸟,设有观鸟台、湿地栈道、科普长廊等设施。游客可沿栈道漫步,近距离观察鸟类活动,欣赏湿地风光;科普长廊展示湿地生态知识、鸟类种类介绍等内容,兼具旅游观光与科普教育功能。
3. 育林乡林场景区:位于育林乡境内,依托育林林场打造,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主要树种为落叶松、红松、白桦。景区内设有徒步栈道、观景台、森林氧吧等设施,游客可徒步登山,欣赏山林风光,呼吸新鲜空气;也可采摘山野菜、野生菌类(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体验山林生活。景区内还设有小型木屋民宿,供游客住宿休息,感受森林夜晚的宁静。
4. 永兴镇水库景区:位于永兴镇境内,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养殖、旅游功能的中型水库,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水库周边绿树环绕,水质清澈,设有垂钓区、游船码头、野餐区等设施。游客可在垂钓区钓鱼,享受垂钓乐趣;也可乘坐游船游览水库,欣赏湖光山色;野餐区提供烧烤架、桌椅等设备,适合朋友、家人聚会野餐。
(二)人文历史景点
1. 明水县博物馆:位于明水镇,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明水县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历史展厅、民俗展厅、革命展厅、农业展厅四个部分:历史展厅展示明水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陈列有石器、陶器、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文物;民俗展厅展示明水的传统民俗,如东北大秧歌服饰、民间剪纸、传统农具等;革命展厅展示明水地区的抗日斗争历史和解放历程,陈列有抗日联军使用的武器、生活用品等;农业展厅展示明水农业发展成就,如优质粮食品种、农业机械等。
2. 明水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明水镇西北部,是明水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约15米,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后刻有烈士事迹简介。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烈士遗物、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详细介绍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明水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每年清明节、建军节等节日,当地政府和群众都会在此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3. 树人乡抗日联军密营遗址纪念馆:位于树人乡境内,依托抗日联军密营遗址修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纪念馆内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示东北抗日联军在明水地区的斗争历史,包括密营的建设、游击战争的开展、军民鱼水情等内容。馆外保留了密营、战壕、粮仓等遗址,游客可实地参观,感受抗日先烈的战斗环境,接受红色教育。
4. 永久乡剪纸艺术展馆:位于永久乡境内,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是展示明水民间剪纸艺术的专题展馆。展馆内陈列了刘凤英等剪纸艺术家的作品,题材涵盖农村生活、民俗风情、花鸟鱼虫、革命故事等,同时展示了剪纸工具、制作过程等内容。游客可参观剪纸作品,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也可参与剪纸体验活动,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六、古刹、寺庙与道观
明水县历史上宗教文化有一定发展,境内曾建有多处寺庙、道观,部分建筑因历史原因损毁,现存的宗教场所多为后期重建或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处:
1. 明水镇观音寺:位于明水镇西北部,始建于民国初年,原名“观音堂”,后因战火损毁,1998年重建并更名“观音寺”。寺庙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建筑风格为传统中式寺院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四大天王等佛像,香火旺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举办庙会,吸引周边信众前来祈福。
2. 崇德镇兴隆寺:位于崇德镇境内,始建于清代宣统年间,原名“兴隆庵”,是明水县历史悠久的佛教场所之一。寺庙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遭破坏,1986年修复,2008年扩建。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殿、配殿、禅房等,寺内保存有清代宣统年间的石碑一块,记载了寺庙的修建背景与历史沿革。兴隆寺地处乡野,周边树木环绕,环境清幽,寺内僧人每日诵经礼佛,定期举办佛事活动,是当地信众礼佛祈福、静心修行的场所,也吸引部分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佛教文化氛围。
3. 通达镇三清观:位于通达镇境内,始建于民国中期,是明水县现存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道观原建筑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2012年当地道教信众筹资重建。现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财神殿,建筑风格遵循传统道教规制,屋顶覆盖青瓦,檐下雕刻道教吉祥图案。殿内供奉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赵公明财神等道教神像,神像造型庄重,衣袂翩然。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辰)、三月十五(财神诞辰),道观会举办道教法会,信众齐聚焚香祭拜,祈求一年顺遂、财源广进。
4. 兴仁镇报恩寺:位于兴仁镇东南部,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最初为民间信众自发修建的小型佛堂,2005年进行扩建并正式定名“报恩寺”。寺庙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寺内供奉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等佛像,墙壁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壁画,传递“感恩报恩”的文化理念。寺庙除开展宗教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会向周边困难群众发放米面等生活物资,在当地信众和群众中享有较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