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宫女当即领命。
不一会儿,所有人都集合完毕。
顾盼君目光缓缓扫过,脸上的威严之色愈浓,开口道:“朝廷出了一点事情,本宫要出去处理,你们都要好好待在坤宁宫中。”
“没有本宫的懿旨,任何人不得外出,也不得向外传递任何消息,更不能将本宫这段时间,禁闭于坤宁宫,都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向外面透露一分半毫。”
“包括皇帝此前何时来坤宁宫,何时离开,乃至本宫在宫里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都不得向外透露。”
“电报机只接收电报并记录,没有本宫的懿旨,不得向外发送任何一封电报。”
“有违旨者,立即乱棍打死,绝不轻饶。”
“若因此而造成重大不良影响,不仅人要打死,你们在外面的家属,亦将受到牵连,治以重罪。”
“都听明白了吗?”
宫女太监们顿时一个个心中一凛。
皇后是后宫里面有名的“老好人”,以心地仁慈善良而著称,对待下人素来极好。
即使是他们犯了错,也通常会尽量从轻处罚。
有时候,其他妃嫔要处罚宫女太监,皇后娘娘还会帮着求情。
她们在坤宁宫中侍候皇后,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觉得皇后从来就没有任何架子,十分和蔼可亲。
有时候,与皇后相处,都会浑然忘了她的身份,只觉得是好朋友一般。
骤然听到皇后说出这般严厉的话,再看她那一脸威严万分的神色,所有人都知道,绝对是出了天大的事。
皇后不发威,自是亲善近人。
但无论如何,她始终都是皇后,是大明除皇帝之外的第一人。
真要拿出皇后的威严,打死一名宫女太监,也就和掐死一只蚂蚁般简单。
皇后说得这般严厉,宫女太监们也知道这次非比往常。
“明白!”
众人齐声回答道。
顾盼君回头瞥了眼自己身边左右的两名贴身婢女,又吩咐道:“本宫外出期间,如令人来传本宫懿旨,须得是由她们两个亲自来传达,并手持本宫亲笔所写,且加盖有皇后宝印的书信为凭。”
“人,证物,皆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任何人以口头或其他形式传达的懿旨,皆为假旨,尔等要一概置之不理。”
“如有违反,一并重惩,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宫女太监再度齐声回答。
顾盼君不再多言,缓缓走下带台阶,带着两名婢女,走出坤宁宫的大门。
外面。
有几名侍卫在门前站岗。
见到皇后亲至,连忙跪下请安。
顾盼君没有说话,继续往前走。
侍卫首领忙道:“皇后娘娘,您现在还在禁闭之中,依陛下的旨意,您不得出坤宁宫半步。”
闻听此言,身着凤服,姿容端庄的顾盼君,神色瞬间冷了一下来。
“本宫今日有事,要前去见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事涉大明江山社稷,天下安危,有敢阻拦者,立斩不赦!”
跪在地上的侍卫首领惊得浑身一颤。
他来坤宁宫门前站岗执勤许久了,也曾多次见过皇后。
因为每次皇帝来坤宁宫,回去的时候,皇后总会送到宫门口。
在他的印象中,皇后不仅有倾国倾城的容貌,更有着极好的脾气秉性。
从来没有谁见皇后发过脾气,也根本看不到皇后板起脸来训人的样子。
但今日……侍卫首领不敢再说什么,仍跪在地上,只是将头低了下去。
皇后若真是被贬入冷宫,皇帝不想理皇后了,那他真敢拦。
但侍卫首领十分清楚,皇帝与皇后的感情仍然极好。
他若是在此时强拦皇后,那就是自寻死路。
思索间,顾盼君再度吩咐道:“前面开路,去勤政殿!”
“是!”侍卫首领下意识的应声回道。
他只觉得今日的皇后,与从前完全不一样。
从前的皇后,便仿佛只是一个十分漂亮的邻家小妹,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友善,甚至有忍不住会想要呵护这般美丽的小女孩的冲动。
尽管明知她是皇后,却从她的身上,感受不到任何权力人物的无形威压。
今日的皇后,却是多了那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感觉。
一言既出,莫敢不从。
侍卫首领连忙按照吩咐,走在前面开路。
后方,皇后的步伐明显加快,侍卫首领也下意识的加速。
……
从坤宁宫到勤政殿,距离并不远。
毕竟,朱允熥的想法,一直是做一个有为的“昏君”,既要带领大明走上世界之巅,让天下百姓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也要能自己享受人生,享受当一名帝王的快乐。
而不是整天当牛作马。
基于此,理政上朝的地方,自然不能离后宫太远。
尽管皇帝不在,但勤政殿内,仍有许多人正在办公。
原因无他,按照朝廷的体制,政务处和军务处通过的许多事项,其中有一些可以直接以政务处、军务处的名义发出去,还有一些,则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
但所谓皇帝的批准,并不等于皇帝本人认真审阅,再御笔亲批。
很多时候,批准流程只是走一个形式。
政务处、军务处将章程递上来,皇帝看一眼,或许只看了一个标题,接着便让身边的近侍加盖印玺,再发回去,就算是皇帝亲自批准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内阁的“票拟”还会由皇帝身边的太监,也就是司礼监来进行批红。
但朱允熥并没有这样做。
相反,他严格规定,除了他这个皇帝本人以外,任何人皆都不得以皇帝的名义进行“批红”。
凡是皇帝的“批红”,一定也只能是他亲笔所批。
不过,作为变通处理,原来许多必须批红的事情,现在改为在军务处的处理意见上,加盖皇帝的印玺。
也等于明确告诉
哪些上呈了皇帝,得到皇帝的点头同意。
哪些是皇帝的亲笔批示。
由于亲笔批示极少,故而能够大大提高皇帝圣谕在官员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