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14章 夺权!(2/2)

道理也很简单。

皇帝一天批阅几百本奏章,每本上面都做批示,那很多官员对皇帝的批示自然是毫无感觉,甚至完全不以为然。

但如果十天半个月才有一次亲笔批示,一个朝廷的部门,地方省衙,一年半载,甚或两三年时间,才收到一次皇帝的亲笔批示,那就一定会慎之又慎的对待了。

这在无形中,等于也提高了皇帝在大臣们心中的地位。

同时,由于有政务处、军务处来处理朝政,也丝毫都不会影响朝廷中枢的正常运转。

相反,还会大大提高了处理各项事务的效率。

比如说,朱允熥明确规定,任何递呈到政务处、军务处的奏章,都必须做到当日处理,当日完结,不得拖延到第二日。

在以前,哪怕是老朱这种超级工作狂,也无法保证将每天的奏章都全部处理完毕,不留任何一本奏章到第二天。

毕竟,老朱再强,再努力,也只是一个人。

而且,他总有被其他事情打断,无法处理政务的时候。

可现在的政务处、军务处,都有一大堆的人,自然能保证每天将所有的奏章都处理完毕。

大部分时候,即使朱允熥认真看过某份奏章,也不会在上面做亲笔批示,而是口头指示政务处、军务处该怎么处理。

毕竟,许多军国大政都涉及到资源分配,利益纠纷,有人受益,就有人吃亏。

没有必要的情况下,皇帝置身事外是最好的。

让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去承受那些“吃亏”的人的诅咒和谩骂,才是最明智的事情。

天子永远英明神武,若有什么不对,那必然也只能是“奸臣”所误!

眼下皇帝不在京城,但必须加盖皇帝宝玺才能处理的事情,流程上还是要加盖宝玺的。

勤政殿有专门的“秘书”来加盖印玺。

按朱允熥制定的规则,一枚印玺由三人联合保管,存放在柜子里,必须用三把钥匙才能打开柜子。

加盖印玺的时候,也必须是三人同时在场。

加盖完印玺之后,还要登记在册,注明是给政务处、军务处的哪一份文件加盖了印玺,并分别签上三人的名字,以备事后查阅。

凡是递到勤政殿来的文件,皆是一式三份。

其中一份将存放在勤政殿里专门存放文件的档案库,一份存放到政务处的档案库,只有一份是需要发放下去的。

这也是为了保证每一份文件都有据可查。

不至于事后再相互推诿,扯皮。

值得一提的,皇帝的宝印,并不只有一枚。

天子二十四御宝,每枚皆不一样。

如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等等。

至于到底用哪一枚,有一定的章法。

比如说,祭祀天地时的祭文,肯定会加盖皇帝奉天之宝。

但大多数时候,还是看皇帝的心情,想盖哪枚就盖哪枚!

盖任何一枚,都是有法律效力的。

朱允熥出巡北方之时,随身带走了几枚御宝,剩下的,便都留在勤政殿了。

这里有一大帮人,负责掌管御宝,在政务处、军务处递呈上来的奏章上面的盖玺印。

若是以前,皇帝出京,那必然是要指定一个人监国的。

可如今有了电报,却是不一样了。

必须要请示皇帝的事情,政务处和军务处会发电报询问。

等到皇帝回电之后,再连同皇帝的回电内容和奏章一起交到勤政殿。

这样,负责加盖印玺的“秘书”们就能放心大胆的盖印了。

今日的勤政殿,亦如往常,大家都在忙碌着。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道声音:“皇后娘娘驾到!”

满场惊愕。

勤政殿不管怎么说,都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哪怕皇帝如今不在京城,也依然是帝国的权力心脏。

依大明律,后宫不得干涉政务。

皇后虽然身份尊贵,却也不应来此。

更别说,皇后禁闭宫中,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怎么突然就出来了,还到这勤政殿来了呢?

惊愕归惊愕,众人还是连忙跪地迎接。

不管怎么说,皇后始终都是皇后,不是他们能挑衅。

何况,皇后来到前朝也并不为奇。

比如,每逢朝廷的重大典礼,皇后是会到前朝来,和皇帝一起,接受群臣朝贺的。

后宫干政的规矩是老朱定下来的。

可还是老朱当皇帝的时候,马皇后其实也没少过问朝堂上的事。

大明朝的臣子,谁不知道,遇到老朱雷霆震怒的时候,可以悄悄去找马皇后来劝呢。

顾盼君一步一步走来,长长的凤袍在地上拖过,跪在地上迎接的众人,立即察觉到气氛不对,顿时一个个都屏住了呼吸。

顾盼君在上方桌案后坐下,这里是皇帝日常办公,处理各类奏章文案的地方,虽然不是正式的龙椅,但平时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坐那里。

但顾盼君是大明皇后,所谓帝后一体,皇后本就可与皇帝并立而坐。

坐下之后,她方开口道:“即刻召所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来此觐见本宫。”

下方的太监不敢慢怠,匆匆赶去传懿旨。

政务处和军务处就在勤政殿两旁,不一会儿,众大臣便鱼贯而入。

“参见皇后娘娘!”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一齐行礼。

他们的脸上,皆是满是困惑,惊讶之色。

不明白为何皇后会突然违反陛下的禁闭令,走出坤宁宫,还来到了这勤政殿。

顾盼君并没有立即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而是问道:“今日陛下可有什么旨意传来吗?”

杨士奇出列道:“陛下已经令人将今日在曲阜文庙祭祀圣人的祷文发了过来,着政务处和军务处将其晓谕全国。”

他早就做了准备,说话间,呈上了祷文的全文。

一名小太监连忙接过去,送到顾盼君的手中。

顾盼君接过去,飞快的扫了一遍,抬头问道:“那你们可传下去了?”

杨士奇拱手道:“目前还没有。陛下的祷文中,提及了几件大事,还须得好好规划,制订详细的章程,一并下发才好。”

“免得

……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